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增城区人物

郑景贵


[][公元1821年-1898年]

   郑景贵(1821~1898),字嗣文,号慎兴,广东增城(现属广州市)人。父亲因生活无着只身漂泊南洋,留下他母子相依为命。
  
   道光二十一年(1841)步父亲足迹,到马来亚谋生。他的父亲原在马来亚经营小本生意,仅可糊口。郑景贵去后,以其机灵聪敏,助父一臂之力,生意渐有起色。至咸丰十一年(1861)他40岁时,已跻身富商行列。
  
   马来亚锡矿丰富,亟待开发。郑景贵以雄厚财力率先投资矿业,锐意经营10年,富甲一方。他拓展矿业成功,带动了当地百业兴旺,为各界所瞩目。郑家鼎盛时期,实业发展到香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地。
  
   郑景贵为了改善华侨处境,倡导建立以维护华侨权益、团结海内外同胞为宗旨的马来亚增龙会馆,导引华侨开发矿业,协力繁荣当地经济。他痛感文化低给创业带来的艰辛,又倡议在各州埠创办华侨学校。他在香港建大厦,为内地经此往南洋的乡人提供食宿方便;乡人到香港谋生一时未找到职业,也到他那里暂时安身。
  
   清咸丰、同治年间,内地一些品流复杂的人-到马来亚,斗殴仇杀,聚众抢劫,对当地社会治安危害很大,侨民对此深恶痛绝,而英国殖民当局却束手无策。郑景贵以自己在华侨中的影响,与当局协力整治,终使这股为患十余年的0势力销声匿迹。他从此声望更高。英当局封他为“甲必丹”勋衔,凡华侨事务都先由他处理。
  
   清末直隶(河北省)发生大水灾,郑景贵得悉灾情,以他母亲赖太夫人名义捐巨款赈灾。此事感动了清廷,给他在增城的故里赐赠“急公好义”牌匾。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犯我南疆,清0告急。郑景贵认为救国御侮人人有责,毅然捐助巨额军饷。清0为表彰他赤诚爱国,赐封他及其林氏夫人三代享受二品官衔荣誉。其族人及后裔在他家乡建造“荣恩”石牌坊,横批镌刻“急公好义”四个大字并“文武-至此下马”的封旨。
  
   郑景贵每隔数年必回乡省亲,为了振兴家乡教育,他捐巨款建增江书院,广置图书,聘请名流讲学任教。一面又建议朝廷给增城增加考秀才的名额,结果从咸丰七年开始年增2名,到同治年间又每年增加7名。他还特别捐助进库册金(奖学金)。
  
   为了改善家乡郑新村的交通,郑景贵不断寄款回来,在五处崎岖山口处筑砌石级,总长达28华里。还修筑坚固的麻石桥和风雨亭各两座。为方便村民赶集歇息,他还在福和圩购置了一间“大众铺”。
  
   在家乡小山村,郑景贵建有大宅一座。装修精致,气派不凡。原是为其子孙后代而设的启蒙村塾,使世代不忘根在乡里,而实际入学的多是本村和邻村贫家子弟,村童可免费在这里读书。
  
   于1898年逝世.
  



  同年(公元1821年)出生的名人:
俞樾 (18211907) 清末大学者 浙江省湖州德清


  同年(公元1898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湛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