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苏省 > 盐城 > 阜宁人物

伏龙


   伏龙名维锦,字云程,阜宁益林镇伏庄人。清光绪10年(1884年)生于仅有数亩薄地的贫农家庭。父母早亡,伏龙和两个妹妹均由叔父抚养长大。
   伏龙少极聪颖,虽只读过几年私塾,由于博览群书,好学不倦,却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年方十八,即设馆课童。除了教四书,还讲新学,深受学生欢迎。伏龙少年时代,正值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清0腐败无能,中华民族危机严重,人民-斗争风起云涌,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推翻满清0,实现民主共和,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新思潮的影响下,匡世济时的爱国情怀,便在伏龙年轻的心田孕育萌生。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祖国的危亡,抗清的狂飚,强烈地震憾着伏龙那颗拳拳赤子之心。他再也不能安于闭门教书的悠闲岁月了,胸怀报国大志和济世雄心,于光绪29年(1903年)毅然告别妻子和两个小儿女,弃馆离乡,入安徽武备学堂学习军事。出于对中山先生的敬仰,伏龙结识了熊成基范传甲韩恢等革命志士,同他们一道,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后经范传甲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在苏皖一带秘密进行反清活动。
   光绪34年(1908年)11月,乘清廷举行太湖秋操之机,革命党人熊成基率新军炮营在安庆起义。伏龙也参加了这一义举,虽遭失败,却也初试锋芒,锐气不减。彼时因名维锦被忌,遂改名为龙。宣统元年(1909年),革命的志士仁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奋斗目标,到处奔走呼号,鼓吹革命。此时伏龙和韩恢等同志密往广东,积极投入革命活动,传播革命种子。宣统3年(1911年)4月,伏龙参加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虽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伏龙并不气馁,并不退缩,革命党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他深受鼓舞。后即返回故里,与韩恢、颜承烈等同志在阜、淮、涟、泗一带组织力量,储备武器弹药,待机在淮安起义。他们秘密活动的聚会点有两处,一是淮安东门王梓森家,一是苏嘴李寿生家。一次在王家制造弹药时, 不慎0,惊动官兵,机密泄露,起义未果。伏龙遂往南京投新军,在第9镇17协33标充当上士,与韩恢臧在新等以“推翻满清创立共和”为己任,继续从事革命活动,传播革命思想。
  武昌起义一声炮响,鼓舞了无数革命党人,各省纷纷响应,革命风暴席卷全国,锐不可挡。时江宁将军铁良惧怕新军,留张勋绿营军驻南京,命新军移防禾末陵关,新军官兵颇多怨言。伏龙与革命党诸同志顺乎军心民意,先攻雨花台,最后占领南京城。此时部分旧军宣告独立,响应武昌起义。但炮台守军和海军按兵不动,犹豫未决,处在观望之中。新军镇江都督林述庆特派伏龙赴宁招降。伏龙身负重任,处险不惊,向炮兵和海军官兵慷慨陈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席话使得他们闻之涕零,相率来归。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臧在新任新建陆军第9师35团团长,伏龙在其部下任营长。林述庆派臧率部渡江北伐,伏龙随其溯运河而上,转战徐淮,战功卓著。最后皂河一役,苦战几昼夜,击败清军主力,占领彭城。伏龙率部驻沛县,任徐西剿匪司令,兼统马炮两营。此时徐海一带,久遭清兵肆掠,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伏部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拥戴。
   好景不长,命途多舛。袁世凯0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剪除异己,倒行逆施。国民2年(1913年)7月,孙中山黄兴高举反袁大纛,发动“二次革命”,一场讨袁怒潮遂在中华大地奔腾澎湃。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黄兴由沪抵宁,命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组织江苏讨袁军。黄兴任总司令,臧在新任前敌总指挥,伏龙任第6师师长。黄兴离宁后,韩恢任江苏都督。伏龙与韩恢继续抗击张勋的辫子军,在雨花台、卫岗、天堡城一带,与袁军鏖战。最后扼守天堡城,英勇抗敌,十荡十决,艰苦卓绝,中外震惊。终因弹尽粮绝,孤军无援,-退沪。居沪期间,伏龙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反清文章,继续鼓吹革命。但是由于-力量涣散,讨袁军连连失利,“二次革命”很快地被镇压下去。一时间黑云压城,风雨如磐,九州大地,阴森恐怖。伏龙在革命征途中历尽艰难,屡受挫折,杀敌报国,壮志未酬。但仍矢志不渝,信心倍增,满怀豪情地写下了志凌云汉磨剑屠龙的感人诗篇:
   志凌云汉气横空,灿烂戎装血染红。
   风动四方争逐鹿,剑磨十载未屠龙。
   孤情不肯偕群丑,并驾何堪有二雄。
   历尽艰难受尽险,古今中外一那翁。
  民国3年(1914年)6月,孙中山、黄兴再度逃亡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伏龙、颜承烈等应孙中山电召,东渡扶桑,“吴山万里作雄行”,参加中华革命党成立大会,决心重举革命大旗,仍不遗余力地为革命奋斗。民国4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神州共愤,举国声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蔡锷李烈钧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伏龙、颜承烈等返沪,为推翻帝制维护共和共谋大业。中山先生甚爱其才,常命伏龙随侍左右,每遇军国大计,辄问龙曰:“云程以为如何?”孙总理对伏龙的器重竟至如此。
  民国4年年底,蔡锷组织护-向川贵两广进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伏龙与顾锡九等见机行事,图谋长江,收复南通。翌年4月中旬,晚清状元、立宪派领袖人物张謇与通海镇守使管云臣暗设陷阱,以响应独立为名,派代表陈葆初、徐由伯赴沪邀请革命党人至南通计议。伏龙虽恐有诈,亦微闻有告密者,但他毫无所惧,仍冒险作虎山之行。不少友人劝其不赴鸿门宴,伏龙浩气凛然,付之一笑:“此行极险,吾所深知,但革命不怕死,好男儿当实践之,存亡非所计耳!”这正是“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大无畏精神。他还说服了顾锡九等人与其同往。船至天生港码头,南通官绅列队迓迎,奏乐鸣炮,优礼有加。下榻宾馆后,管云臣等佯装热情,为伏龙等饯行。后指使爪牙以18顶小轿相送,其中革命党14人随行4人。轿至南门小坝口,风云突变,伏兵蜂起,强拖党人下轿,一一杀戮。伏龙怒不可遏,厉声叱贼,坦然就缚,英勇就义,年仅32岁。此时此刻,烈士鲜血,染红坝口。狼山垂首,长江呜咽,国人涕泪,草木含悲。中山先生在广东,惊悉伏龙被害,悲愤不已。伏龙棺柩于五月运抵阜宁,县城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后葬于伏庄北郊大冲子河北岸。
  伏龙等无数反清志士血染戎装,为国捐躯,终于推翻帝制,打倒军阀,迎来了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0的成立。是年秋,国民0追认伏龙为中将,发抚恤金2000元,25年内每年补助其遗孀遗孤生活费700元。伏龙地下有知,当感欣慰,可含笑九泉了。
  附:伏龙上中山先生书
   中国-党史委员会藏有《革命先烈伏龙在台史料》,其中有一篇《上中山先生书》,乃伏龙手笔影印,字文俱佳,弥足珍贵。1914年,反袁斗争经济告竭,筹措无门,伏龙遂东渡日本乞援。这封尚鲜为人知的书信,就是伏龙到日本后写的,他向中山先生汇报了国内反袁斗争情况,并请求给以经济援助。现将全文加上标点符号,录之于后。
  中山总理先生有道:谨呈者,龙此次东到之初,即奉命与军务部接洽,迄今一月余矣。周应时先生鉴于事权不一,力谋江苏统一,所定计划种种,至精极当,似属可行。龙本极端赞同,愿将所有势力悉听支配。并已函嘱内地同志,准备改照办理,以归一致,乃迟之又迟,绝未实行。英士先生允许我接济,亦屡归乌有。近且发行之事,实反出前议计划之外,且与统一大旨相矛盾。其果否为正当之办法,及其信用有无损失,兹均不论。惟龙因何事来东,先生因何事命往军部接洽,为时已久,终未有一确实解决,心急如焚,不知所向。是不能不仍请决于先生,行止如何,惟先生教之。
   至龙前江北之事,牺牲若干金钱并同志性命,未能底事于成,咎在难辞。然其中-有不得不为先生陈者,彼时江苏支部尚未成立,各地亦未分人担任。龙等虽专注江北,其于江南之重要地点,如宁、镇等处,本为势力所在,且因种种关系,自不得不兼顾及之。江北事因青纱帐未及完全利用,不免稍形棘手。然其已发动者,亦曾集合三四千人,树旗讨贼,与袁军战若干日而弗挫;其未发动者,亦积极准备发动。彼时江北大局,确有不可终日之势,驻宁之直隶混成旅全部调驻江北,镇慑者正为此也。孰意天不由人,竟传江北大水,遍地数尺,行动非船不可。未发动者,固不得不暂行隐忍;即已发动者,亦不得不分驻散处,稍行停顿。此实势使之然,而无如何也。
  程锐生君通、扬事,与江北亦有连带关系,且本合谋进行,及其失败,亦不免受其影响。南京自直隶混成旅开出,已去一劲敌。无何,镇江之北军一部,因中立事,亦开往山东。是镇宁两处均有可乘之机会,江北又适值无可为力。于是决议用全力谋宁镇,殚精竭虑,急急进行。而宁镇之进步亦颇速,此龙所以未亲往江北战地者,因以接洽事多,亦以大希望正在江南也。乃未几而经济告竭,罗掘无门。韩恢君虽仍允不日有款,然渠亦款无来源。久不到宁镇间之同志,以功亏一篑催迫甚紧。而江北以水势渐退,大军环集,要求子弹接济者,又复络绎于途。彼时龙实一无所有,除以空言抚慰,绝无应付之策。后以株守无援,不得已乃急行东渡乞援,此龙前此之实在情形也。
  近月余来,情况迭变。南京虽破获机关,损失同志数人,然未被牵动者尚多,势力未至大减。镇江未有变动。江北各处虽已发动之,绿林陆续消灭;其未发动及清乡团警备队之一部,现均仍无恙。惟沪上同志及各地之组有机关者,大半无衣无食,甚至无住。危急情状,可为寒心,进既不能,退亦不可。龙为宋同志代表而来,久无确音,何等焦急!内地同志仰望者,更复何堪!先生为党中之元首,究竟能否接济,或如何办理之处,谅必早有裁度,速即示遵,盼甚幸甚!临书惶悚,统乞鉴察,不禁待命之至。
  谨此恭请道安 伏龙谨上 十二月十二号
  


下一名人:黄得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