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云南省 > 楚雄 > 大姚县人物

李一平


[公元1904年-1991年]

李一平同志生平(1904-1991)

国务院参事、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李一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五时在北京医院逝世,终年八十七岁。

李一平同志,又名李玉衡。一九零四年一月二十八日生于云南大姚县。一九一九年在昆明省立一中求学。一九二二年起,先后在上海南洋中学、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川、滇、黔补习班、江苏省立一中就读。一九二四年秋,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文科。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他以追求光明、追求民主的深刻影响,他写的纪念十月革命的文章曾被《新青年》杂志转载。一九二五年,他参与领导南京市的“五卅运动”,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的洪流。此后,在广州经陈铭枢先生介绍,他结识了廖仲凯先生.并于一九二六年参与了广东革命政府关于出师北伐的策划工作。在昆明,他还资助过李国柱、赵祚传等烈士的革命活动。一九二七年他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社会科科长、十一军政治宣传队队长。他借助陈铭枢先生的关系,奔走于国民党上层人士之间,呼吁结束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然而,随着军阀混战,政局动荡的日益加剧,他痛感自己无回天之力,遂于一九三零年称病,脱离了国民党军政界,在庐山创办了“交庐精舍”学堂,实践“教育救国”的志愿。黄炎培林语堂先生等曾撰文赞扬这所学校的办学方针。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他逐步认识到仅靠“知识”和“教育”救国,是不够的,只有唤起民众,团结抗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因此,他在“交庐精舍”一方面组织学生读书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教育引导学生走抗日救国的道路,不少学生就从这里走上了抗战前线。此后,这所学校被蒋介石以“聚众讲学,图谋不轨”的罪名,强令解散。

一九三八年,他离开庐山回到家乡云南大姚县,创办了大姚中学。该校是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的滇西第一所高质量的完全中学,在楚雄地区乃至全省教育界都有较大影响。在大姚期间,他曾四处奔走,宣传、动员、组织民工参加修筑公路、滇缅铁路,对支援抗战和尽快改变西南边陲的闭塞落后状况,促进边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付出了心血。

一九四二年,日寇由缅甸入滇,滇西伦陷。他应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先生之邀,赴昆明共商局势及抗日谋略。此后即以云南省第二届省参议会副议长的身份,多次赴重庆与中共南方局书记董必武同志联系.由此开始接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

抗战八年,他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以弱胜强,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壮举中,深切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协助中国共产党做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工作。他曾帮助著名滇军将领张冲先生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围,辗转北平,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工作。在省参议会任职期间,云南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他利用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私交,应付了来自重庆国民政府的种种压力。同时,尽力为民主党派筹措经费,资助爱国民主活动,为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争取抗战胜利而奔走。

旧政协移居南京后,他作为龙云先生的代表,长住南京,与董必武同志以及李济深先生的代表朱蕴山同志、冯玉祥将军的代表余心清同志等定期会晤,交换情报,策划军队起义和倒蒋事宜。为防不测,他将家眷移居香港,只身寄居友人家中,继续为国共和谈奔走。和谈破裂,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后,他代表龙云先生来往于宁、沪、港等地,几经周折,终于在上海与中共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继续协助龙云先生策划滇军起义和云南起义工作。在云南和平解放前夕,他依照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的名单,营救了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一九四九年夏,他来到北京,向党中央请示云南起义事宜,并与董必武、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共商起义的具体部署,为云南滇军起义和云南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云南起义后,他奉党中央的指示,陪伴龙云先生从香港回到北京。在港期间,他积极支持进步文化事业,在《文汇报》最困难之际,曾代表龙云先生赠款数万元,支持《文汇报》,使之得以继续出版发行。

一九五O年,李一平同志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云南省政府委员,并以教育界特邀代表身份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二次全体会议。会后,受周总理之托,再次赴港从事-工作。后因朝鲜战争爆发,局势发生变化,即返回北京。同年冬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一九五四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一九五三年,他参与发起成立了中国佛教协会,并当选为历届常务理事。

几十年来,李一平同志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和诤友。他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他曾担任参事学习组的召集人,积极组织参事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一平同志拥护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古稀之年,他不顾年高体弱,坚持外出搞调查研究,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他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殷切盼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并为此作了不少工作。他曾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关于修葺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名人陵园的意见,并亲自奔走落实,为保护国家文物作出了贡献。

李一平同志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追求真理,始终不渝。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只有社会主义才是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道路,因而几十年来,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不动摇。他一生研究儒学、佛学,讲求做人之道,并把儒学与佛学中的精华与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融为一体,并为之奋斗终身。他一生淡泊名利,谦虚谨慎,严于律已,廉洁奉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一贯严格要求子女,爱党爱国,不谋私利,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力量;他宽厚待人,热心从事公益事业,助人为乐数十年如一日,是一位深受同志们爱戴和敬重的长者。他在生前曾多次谈到,身后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树立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崇高道德风范。他的一生,充分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1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胡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