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安徽省 > 铜陵人物

张世杰


[公元1916年-1988年]

张世杰(1916~1988),铜陵县太平乡官上村人。少时在家乡上小学,青年时就读于安庆圣保罗高中。民国26年(1937)毕业返乡,时值京、津、沪相继沦陷在侵华日军铁蹄之下,张世杰目睹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于旦夕,义愤填膺,与其他爱国人士共同组建了“救亡图存诗社”,以诗言志,曾挥毫写就“莫笑书生心胆怯,杀敌我有笔如枪”的诗句。翌年夏,经章啸衡介绍投笔从戎,赴泾县茂林新四军教导队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奉命回县从事群众抗日救亡工作,担任铜(陵)南(陵)繁(昌)中心县委领导的铜陵一区区委书记。由于他熟悉县情,又善于做群众工作,使该区党组织发展很快,仅3个月时间,敌后就村村有党员。民国28年9月任中共铜陵县委书记。此间,他致力于组建抗日武装和补充新四军兵源工作,巩固和发展群众抗日组织,并使之发挥作用。张世杰爱憎分明,毫不徇私。有一次,太平乡群众将运粮资敌的陈××扭送县委处理,陈的家属托张世杰的父亲张西园去说情,张世杰斩钉截铁地说:“老子来了也不放!”,坚持秉公处罚。在日军推行“以华治华”组建维持会期间,张世杰针锋相对,以县委的名义提出“谁要组织维持会,谁就是汉奸,必须严加制裁!”以震慑为虎作伥的地痞、流氓和劣绅,并号召群众“宁可死,不可当汉奸”,恪守民族气节,鼓舞群众斗志,遂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反对建立维持会的运动,延缓了伪政权的建立,甚至使一些以后建立起来的维持会也成为“两面政权”,一面敷衍日军,一面为我利用。这一时期,铜陵地区的抗日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高潮。

民国29年春,张世杰任皖南特委巡视员,先后去南(陵)芜(湖)宣(城)县委和青阳县开展工作,发展党的组织。同年,担任皖南特委秘书长兼军事部副部长。翌年元月随新四军军部北移。在“皖南事变”中,张世杰弹尽粮绝后突围时被俘。在江西上饶集中营被囚的3个多月里,他虽受尽折磨、头发脱落、身体虚弱,仍参与狱中难友与敌人进行的-等斗争。后来,他机智逃离后,辗转赣、闽、浙、苏、皖,历经艰险抵无为县找到党组织,重返新四军七师根据地。同年冬任中共铜陵敌后县委书记。

民国34年1月,铜陵县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张世杰任县长。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对少数怙恶不悛的汉奸则果断诛除。同时,积极发展敌后武装,重视税收工作,保障根据地经费供给,带领群众开展“二五减租”斗争,并对农村借款利息进行控制,不准放0,减轻了群众负担,调动了群众积极性。当县政府财政开支一时遇到困难,张世杰写信请其父亲设法,其父用50担大米换回一些钱资助,缓解了困难。是年上半年,铜陵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顽三面夹击中,斗争形势相当严峻。国民党军一九二师和南陵、铜陵、青阳县常备大队向铜陵地区大举进攻,驻铜陵边界水龙山一带的新四军临江团和铜陵大队英勇还击。在战斗中,张世杰积极组织民兵送粮、运弹药、抬担架、送情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世杰随军北上,任第三野战军第六纵队五十一团政委,辗转苏北、山东,参加了鲁南、淮海战役。在山东郓城,张世杰率领的五十一团因出色完成了阻击国民党王牌新五军的任务,受到第三野战军陈毅司令员来信嘉奖。民国38年4月20日夜,张世杰随人民解放军突破长江天堑,抵铜陵县胥坝,越夹江,扑犁桥,解放顺安,挺进皖南。翌日,铜陵全境解放。成为江南被解放的第一座县城。

1950年始,张世杰从事国家外事工作,历任驻捷克使馆一等秘书,驻匈牙利、阿富汗使馆参赞,外交部礼宾司副司长,第一亚洲司副司长。1959年任驻尼泊尔使馆大使,他灵活执行外交政策,使中尼两国关系比较融洽。1960年冬,张世杰以驻尼大使和中尼边界谈判的中方首席代表身份,不负祖国的重托,终使两国长期未能解决的边界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受到两国领导人的称赞。此后,曾任北京市人委副秘书长兼外办主任、外交部总务司代司长、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驻索马里、西班牙使馆大使等职。张世杰于1985年离职休养,1988年9月15日病逝于北京。


  经历历史事件:
淮海战役 (公元1948年--公元1949年)
皖南事变 (公元1941年)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8年)去世的名人:
甘思和 (19151988)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下一名人:张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