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湖南省 > 长沙市 > 望城区人物

谭盾


[旅美华人音乐家]

谭 盾

(1957-

旅美华人音乐家。

湖南省沙市人,1957年8月18日出生于湖南。在沙市读完小学、中学,当过工人。

1976年入湖南省京剧团当京剧演员。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老师称他是学习古典音乐作品最用功的学生。1983年毕业后考取作曲研究生。1985年获作曲硕士学位。80年代中期,以他为代表的一批音乐新秀,频繁举办交响音乐会,造成中国交响乐坛的黄金时代。1986年后,留学美国,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艺术博士学位,侨居美国。现为美国著名的华人现代音乐家。

他不断地作曲、指挥、讲学,担任许多大型国际音乐节的评委,并为世纪之交创作了几部新作品。他的音乐创作,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楚文化、湖湘文化的影响,并吸收了西方现代音乐文化的营养。由于熔铸了中西文化,故产生了独特的创作灵感和作曲风格。他以现代音乐技巧和现代艺术观念与其中华文化之根结合进行音乐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世界乐坛享有声誉。从《风·雅·颂》获奖开始,他的音乐作品屡屡在海外获奖,如美国巴托克作曲比赛首奖、美国作曲协会特别奖、1993年日本桑托里约委创作大奖,因而得到国际性的好评。他的歌剧《牡丹亭》在音乐之都奥地利维也纳演出了50多场,在伦敦、巴黎颇受欢迎。他的作品被一些大交响乐团演奏、唱片公司录制、电视媒体推介,拥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和听众。

他的许多作品,如《鬼戏》,充分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征和精髓。他童年时期在湖南深受乡村原始音乐的影响,特别是巫文化和储文化的诡异和神秘,佛教、道教渗透到民间和民众之中的俗文化的无处不在,深深地打动着其少年的心灵。因此,他在贺绿汀院长的直接关心下,立志由业余爱好走上专业学习道路。报考音乐学院时,主考老师叫拉一段小提琴名曲,他却自作主张拉了一段自己根据湖南花鼓戏改编的曲子。老师慧眼识英才,他得以顺利进入音乐学府深造。旅美的岁月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之所在,始终留住湖湘文化的根,执着地运用中华文化给予他的丰厚营养,与现代音乐艺术融会贯通,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过人的深度的音乐作品。他以宽阔的艺术想象力,在运用前卫技法的同时,让人昕到人类灵魂的声音。他常说:"人对传统的尊重,实际上是人对自已人格的尊重。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改变,都不能把自己的根丢了。"因此,他被誉为用方言创作的音乐家。

他的形象一般,也不会给人以锋芒毕露的印象。以他的形象和谈吐,很容易消失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但是,触及到音乐,他马上从双眼中闪现出特有的光芒,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感觉。

1995年1月,他在阔别多年之后回到中国,在北京、上海举行音乐会,以新鲜、独特的音响震撼了观众的心。音乐会的曲目大多是他近年的作品,如《乐队道场》系列、《道极》、《死与火》。嗅觉灵敏的记者们断言,他的音乐也许是预示着中国冷寂多年的严肃音乐复苏的征兆。

1996年,他又拿出了新作《-机制成激光唱片发行海内外,表达中国音乐家对日本侵略中国那段悲剧历史的艺术反思。1997年,他完成香港回归祖国题材的大型交响乐《天·地·人》,轰动乐坛。对他的音乐,不仅具有中华文化背景的人群能够接受,而且西方文化教育下的人们也可以心领神会。知名大师约翰·凯凯奇写道:"在欧洲或西方音乐中很少听到音乐作为一种自然之声的存在。因此,在我们的音乐中只能听到人类在与自己对话。明显存在于谭盾音乐中的,却是那些我们置身于其中而又久所未闻的自然之声。在东西方将连成一体,成为我们共同的家园的今天,谭盾的音乐正是我们所必须的。"

也许正因为他的这种音乐艺术特色,1999年他被任命为美国"探戈坞"国际现代音乐节的艺术总监。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也请他为2则年英国伦敦艺术节创作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音乐。1999年4月他回到湖南长沙和湘西山区,从最熟悉的文化氛围和家乡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和音乐灵感,再次聆听这块古风的土地上不息的天籁之声。他试图将湘西民族生活片断以古饨文化传统表演形式搬上英国伦敦艺术节的开幕式,向西方公众介绍中国的神秘文化底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长沙和平解放5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的时候,回到祖国排演他的音乐舞台交响乐系列音乐会,在国内演出现代音乐作品《红色天气预报》和《门》,献上他的游子之情和音乐之声。

美国《纽约时报》称他为"当今国际乐坛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1998年获国际格莱美奖。现任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节艺术总监。2000年湖南电视界拍摄了电视文化纪录片《根籁——谭盾与家乡的对话》。在庆祝澳门回归一周年文艺晚会上,他编曲的舞曲《周朝六舞图》,深受海内外观众的欢迎。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同年(公元1957年)出生的名人:

下一名人:马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