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 > 新昌人物

吕允福


[公元1907年-1990年,茶学专家]

吕允福(1907~1990),曾用名吕超新昌县山头乡下山泊村(今属梅渚镇)人。早岁就读私塾,后转入沃西小学,毕业后考入嵊县中学。1927年考入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农艺系,受教于鲁迅吴觉农等名师。学习刻苦,尤喜爱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注重探讨与实验。1928年,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劳动教育化与教育劳动化》论文,后入选《现代教育评论集》,1931年,毕业后留校实验农场。1932年,应马寿微校长之邀到江西省立第四农业学校讲授“农作物学”,又调任九江市沙河镇长,1933年,回故乡浙江,由吴觉农介绍到金华农校任教,后又承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及实业部上海商品检验局重托,实地调查浙江茶业,并查禁温州假茶。1934年,出任汪呈因创办之浙江省第五区农场技术主任。次年,出任吴觉农创办之浙江省农林改良场(后更名为浙江省茶业改良场,即今三界茶场)技术主任,后继任该场场长。

自1935年至1947年的十余年间,一直担任农林改良场场长,力行茶业改良,培训茶业人才,传播茶业技术,振兴浙江茶业,成就卓著。当时由于战乱影响,茶园荒芜,产量锐减;品质下降,价格暴跌;技术落后,粗制滥造,浙江茶叶一落千丈。在这危难之时,开展茶叶试验示范推广,引进选育良种,进行扦插繁殖,并向茶农免费供应优良茶苗,扩展新茶区;创制平水式茶叶杀青机,改良红茶发酵器;研究珠茶机械制造法和平水毛茶品评法,着力提高平水茶品质。节约开支,挤出经费添置科研、加工和检测食品设备。平水珠茶出口总量大增,193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也为1949年后三界茶场达到年产平水珠茶8214吨,产量跃居全国茶厂首位打下基础。同时,振兴华茶培训茶叶人才,举办多期茶业培训班。课程不仅有茶树栽培、茶叶制造、茶叶检验、茶树病虫防治,还应对日寇侵华现状,设茶叶经济、政治形势、军事技术和数理化等课程。

浙江茶业得以振兴,茶业改良场之示范和推广功不可没。上海沦陷前,吴觉农等考虑将三界茶场建成四明山抗日根据地依托据点,以三界茶场为基地,联络当地爱国士绅和农民及从上海撤退来的纱厂工人,组织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并派员赴上海找救国会人员介绍作家骆宾基到场指导抗日救亡工作。当时的三界茶场,不仅是茶叶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基地,还是顺应时代需求负有特殊历史使命的重要场所。抗日战争以前吴觉农多年收集的茶学藏书,都交由吕允福保管,寄存于三界茶场。这些茶书中有历代的珍本名著,当浙江英士大学开设茶作学课程时,缺乏教材,由吕允福转借给该校,作为教材蓝本,有的至今还在国内一些高等学校中流传,对我国高校茶学教材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1947年7月至9月,吕允福由浙江省建设厅派遣赴台湾省考察茶业,后在《浙江经济》杂志上以《台湾之茶业》为题对台湾茶叶的产制技术作了全面系统介绍和评价。

1949年10月,复旦大学聘请吕允福为茶叶系主任,并登报公告,却因茶场交接工作稽延未能到任。后调东北农林部农业处任稻麦组组长,兼任北京中国茶叶总公司技师。1951年,调至西南贸易专科学校,任茶叶科主任(副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学校并入西南农学院,任该院茶叶专修科主任、茶叶教研室主任、院学术委员等职。吕允福引种、驯化云南良种大叶茶,在四川推广30万亩,创造推广快速育苗新技术和加工高级红碎茶新工艺,奠定四川外销茶发展基础,先后在全国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编写高等农业院校茶叶专业《茶树栽培学》、《制茶学》、《作物栽培学》、《四川茶叶》、《茶树栽培学》等教材。还历任中国茶叶协会荣誉理事长、重庆市北碚区政协委员、常委。1980年参加了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接见,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顾问,1983年获中国农学会“坚持农业科学工作五十年”荣誉奖状,1986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从事科技工作五十年以上”荣誉证书。

吕允福作为卓有建树的茶学家、茶树栽培专家、西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创始人,长期从事茶学教育和科研工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筹建浙江茶业改良场,力行浙茶改良,为浙江茶业发展贡献甚巨。建国后,赴重庆执教,培养了大批茶叶专业人才;引进与推广云南大叶茶,改造旧茶园,研制外销绿茶与红碎茶,为开辟西南外销茶区作出重要贡献。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陈恭澍 号称军统第一杀手 天津市宁河区


  同年(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
陈正 (19151990) 著名地质学家 浙江省绍兴新昌
陈松年 (19101990) 陈独秀的第三子 安徽省安庆怀宁

下一名人:陈之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