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人物

何恪


[][公元1128年-1178年,乌伤四君子]

何恪(1128—1178),字茂恭,号南湖居士,义乌官塘村人。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初任永新县主簿,再调徽州录事参军,末上任,在家励学,筑园自娱。陈亮说他:“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而士亦乐亲之。其文奇壮精致,反复开阖,而卒能自创其意者。”曾著《南湖文集》20卷。

何恪孝悌出众,德以文行。他从小就受良好的家教。父何榘,人称万十公,为人仗义,忠勇刚直,在河北恩州为机宜武官。对何恢、何恪两个儿子要求很严,希望他们兄弟能学父进仕,胜过父亲。

何恪兄弟俩情份很重。白天咬核出咀,晚上抵足相眠,从不为生活琐事多嘴。何恪说:“吾兄所以侍仆者,既友爱矣,而仆亦不敢不恭。”但是为读书研究学问,兄弟俩却要据理力争,有时面红耳赤,直到一方被说服为止。家里童仆常要护嘴而笑,有时还仿样以取笑寻欢。

绍兴三十年(1160),何恪与兄何恢一起应试礼部,何恪中进士,何恢未登榜,感叹地说:“弟弟中了,也不负父亲期望了,也足以报答父亲教诲,继承遗志了。”此后,何恢全力操持家业。

何恪初任永新县主薄,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县壁题名”。永新县界于湖南岭峤间,是江西边界小县,地处穷乡僻壤,离当时临安行都相去二干余里。何恪上任三日,见县馆破败,即请人检收,粉刷墙壁,并在其正门墙上亲笔书上“永新主簿何恪”,以示自己愿为本地百姓办事,仁政于民。嗣后,凡有所任,即题名以示百姓。

何恪所任县簿其间,社会、生活环境都很艰苦,但他认为为官应“进则躁,退则怼,留则苟”。乾道二年(1166),他通过召集当地二十余名贤达和商贾,筹资建造了有五十楹重门的学宫,并举行落成典礼,撰写《永新县学记》。为省世劝学,创立了“兴新学”的两个著名的观点,即学校要培育知难而进的人才和科举仕外的应用人才。他说:“学之难,则识之坚,而其行也必不苟;学之易,知用意於科举之外,以事其难。”这个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永新主簿三年任职期满,何恪调升徽州录事参军。那时南宋受着金国的严重威胁,何恪等深切盼望收复失土,恢复中原。国难民瘼,使他寝食不安。为救民于倒悬,他跑到京城,向朝廷进呈《恢复二十策》。提出兴国强兵,北伐0的谋略。南宋建国后,朝政大权一直掌握在主和派手里,宋孝宗虽也想扭转这个局面,但在大官重臣的包围之下,无法有所作为。何恪的意见自然得不到采纳。他一气之下回到家里,也不再去徽州上任。家里由于兄何恢经营得法,积聚了一些家产,他回家息影林泉,构筑园林就有了条件。那时义乌地面还有多处小湖塘。何恪就在一个名叫南湖的旁边建造西园。自号南湖居士。他那个西园的建筑由他自己亲自设计,工艺十分讲究,植花栽树,建亭构屋,台榭参差,亭阁错落。可以游湖读书、可以弹琴赋诗。何恪说,林泉之乐实在不是做官的人所能体味。西园建成之后,他邀集好友聚会、观赏,并写了《西园记》。

淳熙四年(1177),何恪辞官归里,一边励学,研究园世,一边承悦母亲膝前,尽孝送汤送药。其它家事均由兄长操持,他从不问钱物为何事。直至何格50岁告别人世,兄弟也没有分家。何恪对母亲至孝,对兄长尽悌义,官塘四邻都当楷模景仰。宋濂说何恪“以公之孝合宗,忠简公之忠并称焉”。为纪念兄弟友谊,何恪还专作《宜斋记》,题书房为“宜斋”。他说:“窃有意焉,取诗人之宜,兄弟之义,名斋以自乐。”

《宜斋记》省世博名,德以文行。文中对世俗“易衣推财争死”、“锥刀手足为敌”之事十分痛恨。他说:“此殆不离,禽兽如也。”他认为他们兄弟之间的情谊为“今昔所难”,能和圣贤之德媲美。

“四君子”去世后约100年,元朝兰溪人吴师道《敬乡录》,收录了“四君子”的多篇文章,何恪所作的被收进9篇。

何恪诸多文章才情恢宏,有感而发,诚如《读南湖集跋》所记:“读《颜氏碑记》而知孝,读《宜斋记》而知悌,于《拔槐卿词》而知急之忠,于《送叔奇丞》而知信友之义,至《纳斋》之审枢机,隐斋之明出去,《县壁题名》以宏勤政,《永新学记》以广教。”每篇文章以文载道,“从子臣弟友之重,正已淑世之大”,值得借鉴。



  同年(公元112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178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喻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