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金华 > 义乌市人物

冯敬玉


[][公元1671年-1727年]

冯敬玉(1671—1727),字其相,号铁庵,义乌赤岸村人。康熙末、雍正初的勤政贤臣,官至陕西甘山道道员、通议大夫。在任期间,兴利除害,鞠躬尽瘁,曾屡受朝廷嘉奖,深受黎民百姓爱戴

  清顺治十年(1671)六月初六,冯敬玉出生在义乌县赤岸村。他少时即禀赋过人,聪灵颖悟,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年十四,父亲不幸去世,面对辛劳持家的母亲,冯敬玉愈加发奋勤学苦读。康熙五十一年(1712),壮年的他由太学选拔授予直隶宣化府蔚州(今河北蔚县)知州。冯敬玉到任不久,即着手兴利除害,整治法纪,加强教化,其清廉勤政的作风,使黎民百姓从他身上看到了清初治河名臣、义乌同乡朱之锡的影子。尤其是兴修水利,解决了蔚州数十年没有解决的洪灾隐患,黎民百姓为此称颂冯敬玉“能以实心行实政”。

  蔚州地处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源出北岳恒山的壶流河,虽是桑干河的一条支流,但从3000米到200米的巨大落差,使壶流河的个性变得桀骜不驯,气势汹汹。位于峡谷口的蔚州城,每逢雨季就有水灾之虞。况且明末清初几十年战乱,堤防失修,因此水灾隐患严重威胁着蔚州百姓的生存。

  一日,冯敬玉巡视城北堤坝,只见河水汹涌,浊浪滚滚,而年久失修的护城堤坝显得老态龙钟,且多处已有渗漏。冯敬玉意欲修固堤坝,然而由于清王朝基业初定,百废待兴,加之治河的重中之重是黄淮两河,因此朝廷能够下拨的治河费用几乎为零。冯敬玉焦急地对蔚州的几位豪门乡绅说:“城北水势凶险,多亏有堤坝拦着河水的冲击,但一旦堤坝垮了,受河水冲击的便是蔚州城了。城北堤坝看情形早晚要倒塌,所以我打算给它修筑加固,怎奈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但豪门乡绅对修堤并不怎么热心,冯敬玉为此忧心忡忡,寝食不安。

  康熙五十二年(1713)春,直隶一带多日连降暴雨,壶流河水位一涨再涨,眼见堤坝将溃,危在旦夕,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就要爆发。冯敬玉倾其全力,奔走疾呼于豪门乡绅之间,并带头捐出俸禄,筹措资金抢修堤坝。因受他的感召,一时间,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全民总动员纷纷投身抗洪。冯敬玉率众对北岸疏浚河淤,对南岸固以土石。马不停蹄,连续奋战,终于把原先千疮百孔的河坝修筑成高峻坚实的长堤,使泛滥的河水顺畅东下,从而使洪水不再成为蔚州的隐患。百姓无不称颂冯敬玉的功德,此后,这条河堤便被蔚州的父老乡亲们亲切地呼为“冯公堤”。

  冯敬玉为民勤政,兴利除害,因而深得民心。《赤岸冯氏宗语》记载冯敬玉祈雨屡验,被百姓奉为神灵。求雨即灵这显然是不真实的,但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百姓对冯敬玉的敬仰之情。

  冯敬玉尽忠职守,清正勤政,功绩卓著,因此被连续升迁调用。康熙五十八年(1719),冯敬玉题补太原司马,由巡抚引见皇帝。康熙帝详细询问了冯敬玉的任内事宜,充分肯定了他的成绩。康熙六十一年(1722),冯敬玉升任汾州知府。雍正元年(1723),冯敬玉由巡抚引见雍正帝,因其“守清、才长、政勤”而被雍正帝褒为卓异知府,特准留京候用。不久,冯敬玉奉旨督理河南全省河务。雍正三年(1725)四月初四,雍正帝把冯敬玉召入瞻宁宫,特授陕西甘山道道员一职。同月初十,雍正帝又在专门用于咨询政务、考察官吏的“南书房”召见冯敬玉,恩赐蟒套一领、圣谕三幅、貂皮二张、紫金锭二十锭,予以嘉奖。

  冯敬玉深感皇恩,随即动身赴任。也许是有某种预感吧,时年55岁的冯敬玉在离家前特意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再三训以事母抚幼之道、立身处世之法。到任之后,诫属吏,剔积弊,处理政务不遗余力,可谓席不暇暖、饥不及餐。终因积劳而成疾,于雍正五年(1727)六月二十八日溘然长逝于甘山官署,年仅五十有七。朝廷敕授其奉政大夫,升授通议大夫。

  主要参考资料:

  《清史稿》,赵尔箕撰,中华书局出版

  《[嘉庆]义乌县志》,义乌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1997年10月

  义乌《赤岸冯氏宗谱》,民国甲于重修

来源: 义乌市档案局



  同年(公元167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727年)去世的名人:
钮祜禄·尹德 (?~1727) 满洲正白旗 辽宁省
策妄阿拉布坦 (?~1727) 清代准噶尔部首领 内蒙古自治区

下一名人:楼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