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兴国县人物

姚名达


[公元1905年-1942年]

姚名达

姚名达(1905-1942)

姚名达,字达人,别号显微,县城西门坑人。18岁在省立赣县中学毕业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国学科学习,20岁入清华研究院深造,得到导师梁启超的器重。姚名达常为他记录整理讲稿,助编成书。粱著《古书真伪考及其年代》、《历史研究法补编》就是经他记录整理成书的。

1929年,姚名达离开清华,应聘为上海商务印书馆兼特约撰写。其间,为商务印书馆出版《万有文库》撰写了《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学》、《中国目录学年表》稿成未及付印,即毁于“一二八”战火。他愤慨地说:“吾家虽毁,吾身尚存,敌人虽强,怎能禁止我们另起炉灶呢?”于是更加振作精神,奋笔疾书,重撰著稿。不久,三书相继出版问世。

1934年,执教于上海复旦、暨南两大学,并在上海开设女子书店,创办进步刊物《女子月刊》。解放初,《女子月刊》曾在北京全国解放前进步刊物展览中展出。

1935年6月,参加上海文化界的-,与150多名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名发表《我们对于文化运动的意见》,反对埋头读书和复古,唤起民众“完成民族解放的功业”。12月,与文化界300余人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号召文化界“应立即奋起,站在民众的前面,展开救国运动”。

1940年,受聘为江西中正大学教授,主讲《中国通史》。他独创史理学说,认为历史应和地理学、物理学、生理学一样,更称为史理学。他每治一学,每撰一书,必以沉毅缜密的精神,奋勉以赴。常说:“学而至于有成,非易事。”“笃志苦读,深思力索,向未敢后人。”抗日战争初,他母亲有病,子女尚幼,加之战乱扰困,过着清寒动荡的生活,给著述带来不少困难。他常“一手抱儿,一手作文,笑谈歌唱,其乐无穷”。姚夫人巴怡南回忆说:“事之难者,君愈欲为,路之远者,君愈欲赴,幽泉深谷,峭壁悬崖,君必穷其源,攀其巅,而探其奇。似觉人生莫不可为,而世事一无难者。故君从无踌躇之志,忧戚之言,恒言宇宙进化,端懒人类有为。”由于他锐意进取的精神和广读博识的学力。32岁时,出版的著作已有15种,并且还订出了宏伟的著作计划。

1942年5月,日寇长驱犯赣。姚名达目击河山被 ,同胞被-,奋然投笔,慷慨陈词:“致载以来,赖无数将士浴血抗战,已深陷敌人于泥沼矣!最后胜利,则需知识界实行参战。有愿以兵役为已任者,吾其为嚆矢乎!”随即在中正大 合爱国师生组成抗日战地服务团,并任团长。6月25日,率团员38人戎装草履,高唱团歌“书生报国今其时……”,从泰和直奔樟树抗日前线。服务团沿途进行抗日宣传,在前线进行抢救伤员,慰问伤病官兵,散发慰劳金,作战地报道等工作。他们的爱国行动,深深感动了抗日军民。同年7月7日,他率服务团从樟树抗日前线转移至新淦石口村驻扎。当日深夜汉奸引来日军包围驻地。姚名达临危不惧,坚定地对团员们说:“我们已入虎口,应该义无反顾,坚决和敌人拼命!”接着,他向先进屋的日寇猛扑。日寇先以枪弹射击,继用刺刀刺杀。姚名达倒在血泊中,仍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壮烈牺牲。7月28日,遗体运回泰和,各界人士举行公祭。8月6日,葬于泰和杏岭。

姚名达殉难的噩耗,震撼着抗日军民。《新华日报》和其他报刊发表大量悼念诗文和评论。1943年3月25日,国民政府发布褒扬令,表彰他“见危授命,为国殉难”。英灵配祀江西乡贤祠。中正大学成立“显微学社”纪念他。1987年4月20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供稿:兴国县委宣传部

潋江镇 潋江镇位于兴国县境腹地,地处兴国县城,属丘陵平原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潋江镇由原潋江镇和五里亭乡于2000年4月合并而成,镇政府驻潋江大道,现有在岗干部职工102人,内退23人,退休42人,离休1人。   全镇辖12个行政村,8个居委会,192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2.7万余人,总面积51.6平方公里。辖有12所村小学,1所卫生院。交通便利,…… 详细++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2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谢远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