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湖南省 > 衡阳市 > 衡南县人物

李端棻


[][公元1833年-1907年]

李端棻(1833~1907),字芯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南县)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历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大事年表

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园,衡永郴桂道衡州府清泉县(今衡阳市南县)人,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人,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由叔父李朝仪教养成人。

1852年,李端棻补博士弟子员。

同治元年(1862),应顺天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入翰林院任编修 。以直言不讳著称,擢内阁学士,为大学士倭仁、尚书罗敦衍所器重 。

同治十一年(1872)出任云南学政时,正当云南政局混乱,文教事业每况愈下,跋山涉水,足迹遍全省,认真考核各地生员,多方促进。不数年,云南的文教大有振兴 。

因文学而受清同治、光绪两朝知遇,历任山西、广东、云南、四川及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及顺天乡试、会试总裁 ,全国会试副总裁。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端棻主考广东乡试,十分赏识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将堂妹李惠仙许配给梁启超,后迁任刑部侍郎、工部侍郎、仓场总督。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五月,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奏请改革专习考据、词章、帖括的旧式书院,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首都设京师大学堂,各省的府州县遍设各级学堂,开设外文、算学、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和外国历史;还建议设藏书楼(图书馆)、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遭到清朝王公大臣奕䜣、刚毅的反对,暂时搁置。后来李端棻的这一奏请,旋即被总理衙门审议通过和光绪皇帝降旨允准,于两年后逐一付诸实施,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从而敲响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丧钟,拉开了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序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变法”前,李端棻向光绪皇帝密荐康有为谭嗣同,变法时,李端棻积极参与,光绪帝将其破格擢任为礼部尚书,大力推行新政 。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李端棻被革职流放新疆,中道滞留甘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赦回贵阳。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贵州巡抚聘李端棻主持贵州经世学堂讲席。 李端棻、于德楷、乐嘉藻(采丞)、李裕增四人出于“谋黔省教育之发展,振兴贵州文化,培养新学师资以应教育发展之需求”的目的,创设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该学堂是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底,李端棻联合士绅于德楷、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将原设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至雪涯洞,改设为贵阳中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贵阳中学堂改称通省公立中学堂。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更名为贵州优级师范选科学堂。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17日,李端棻在贵阳逝世,终年75岁。从弟李端榘子葆忠嗣,由继子李葆忠将李端棻葬于贵阳大关口 。



  同年(公元183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07年)去世的名人:
于库里·恩铭 (?~1907) 满洲镶白旗 黑龙江
姜守旦 (?~1907) 近代洪福会首领 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

下一名人:罗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