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陕西省 > 榆林 > 绥德县人物

张承忠


[公元1908年-1936年]

张承忠

张承忠,又名晨钟,号子干,代号“程咬金”,1908年10月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张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全家迁往清涧县寨沟乡张家碱村。幼时就读于清涧县第二高小,1924年入绥德四师,在李子洲杨明轩等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绥师被封闭后,张承忠先后在店子沟、花岩寺、楼则塌小学任教,并任党支部书记,秘密宣传革命思想。1931年,任绥德南区区委委员。

1932年10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九支队成立,张承忠任第九支队经济员。他积极参加打土豪、分财粮、烧契约和做宣传发动群众工作。1933年4月,陕北特委将第九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第一支队,张承忠参加游击队队部的领导工作。

1933年8月,陕北特委的高起家会议精神传达以后,绥清地区的革命斗争渐由秘密转向公开。11月初,红一支队再次南下返回后,其副支队长马佩勋带两个分队留在安定地区活动。20日,枣树坪战斗失利,队长强世清负重伤。部队由白德胜指挥。在温家坡战斗中政委魏武牺牲,部队损失严重,决定分散活动。白德胜和张承忠带一队去延川活动,贾仰青带一队转入吴堡活动。终不能立足,两队又都退回安定。会合后,支队的一些人错误决定,压枪分散,隐蔽活动,待机再干。于是张承忠带了五人和六支枪回到清涧地区,在小岔则和白如冰接上头,决定和红二支队一起开展武装斗争。张承忠派遣张家修、李向海、苏利厚三人扮作江湖艺人,边走边唱,到安定黑窑沟和任瑞林等取得联系。取回 12支,同时带来第一支队六个队员在清涧地区恢复革命活动。

1933年腊月初七晚,白雪山、张承忠、白如冰、王聚德等第一、第二支队的领导在清涧东区安家山开会。根据解家沟的共产党员白玉华的报告,白天在解家沟集上,豪绅、衙役到处抓人,用铁锁锁人,向穷人逼收粮款。于是会议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公开打击敌人,为民除害。快到半夜,红一、二支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解家沟,当场杀了九个半(一个被砍未死,后逃跑)豪绅衙役。红一、二支队的这次革命行动,成为清涧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转折点。

1934年二三月间至1935年7月,陕北特委调张承忠任神府工委书记。他为神府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时神府几乎全部被敌人占领,党的组织大部分遭到破坏,党员、干部、红军战士和数以千计的革命群众被敌人杀害。在险恶的形势下,张承忠和工委其他负责人一起,重新组织领导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斗争,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剿”。接着,创建了神木、府谷、佳芦等县委,发展了2700多名共产党员,建立了共青团的组织,发展团员1100多名,红军发展到几百人,并于1934年9月18日正式成立了红三团,还建立了几个游击队,成立了儿童团、赤卫队、妇女会等群众组织。由于张承忠等人的努力,使神府根据地扩展到南北400多里,东西一百几十里,人口达到12万。1934年冬又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1935年12月,中央决定将神府苏区改为特区,由中央直接领导,并调张承忠去中央党校学习。因敌人-,他暂时在组织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任榆林工委书记,准备到榆林县东部​​、佳县北部毛谷川、芦家庄一带开创根据地。不久,因叛徒出卖,张承忠被捕,被押送至绥德。于1936年9月被害,时年仅28岁。

张承忠短暂的一生,是为劳苦大众求解放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布陕北各县,至今绥德、清涧、子长、神木、府谷的乡亲们仍然怀念着他。解放后,省政府出资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张承忠烈士纪念碑,当地群众和青少年每逢清明节,都去扫墓,缅怀先烈。



  同年(公元190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6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王尚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