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西自治区 > 百色 > 那坡县人物

王光荣


王光荣,1945年出生于广西那坡县达腊彝寨,自幼酷爱民间文艺,少年时期开始喜欢听人讲故事、唱山歌、学跳民族舞蹈、吹拉民族乐器、欣赏刺绣、蜡染、竹编、木雕、石刻等民族民间工艺。15岁开始采录民歌,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对彝族腊摩吟诵的诗词产生了极大兴趣,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的民间文学活动中断了20年。80年代初,他满怀热情步入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领域,除发表一些论文外,原先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也陆续在《三月三》、《民间文艺家》等刊物上发表。1985年调入广西师范学院工作,以桂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作为主攻方向,尤以彝族民间文艺、民俗、民族风情为主要研究课题。他深入田野考察,不断撰写论文,截至1999年底,已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专著5部,与人合编11种,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件,约计360万字。王光荣对彝族传统文学的研究,从多侧面多角度切入,并以宏观把握微观探秘相结合的方法展开论述,使读者从中获得诸多知识和教益,不仅为本民族作家学者扩大了眼界,激发了创作和研究的积极性,而且也为众多兄弟民族作家学者增添了一块民族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思维阵地。

《彝族歌谣探微》(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其第一部专著,也是全国第一部对彝族歌谣要做较为系统的探索之作。专著梳理了彝族歌谣的源流、类别、分布,探索彝族歌谣格律与形式,评介彝族创世古歌、抒情长诗、叙事长诗、专题论述彝族歌谣中的图腾信仰、审美价值、艺术手法等。

《通天人之际的彝族“腊摩”》(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王光荣第三部研究专著,它是一份民间文学于民间文化、民间宗教、深层的结合的田野考察报告。彝族腊摩市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是彝族古文化的知识分子。作者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腊摩”的含义,又从彝族历史考察彝族古代社会统治机构兹(酋长)、莫(宰臣)、毕(师人)的分工,再从滇桂边区彝族“腊摩”(第一祭司)、“萨喃”(第二祭司)、“呗帕”(小彝巫)及其法衣、法帽、卜签等法具,探索“腊摩”和彝巫的各种法事活动,以及腊摩的产生由世袭的民众推举产生的演变轨迹。尤令读者感兴趣的是,所有岁时风习、婚丧礼仪等等彝族民俗都是以腊摩的唱词和举止为活动中心。一年一度的“跳宫节”的歌舞盛宴里,腊摩举行祭祀仪式后,带领男女老少边唱边舞;婚嫁时腊摩在女家念《嫁女经》,吟唱《祈祖歌》、《教嫁歌》和《开门歌》,在男方家主持新娘过门仪式、接嫁妆仪式和敬祖仪式;丧葬礼仪中,腊摩念诵《开路经》,为亡灵开辟“通天”返故土之路等等,各种礼俗和唱词,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结晶。

《中国广西彝族文化论》是作者从是彝族文化研究的综合性专著,书中对广西彝族历史、神话、歌谣、信仰和艺术等方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作者在这一著作中,还探索彝族龙、虎、竹、葫芦等多种图腾信仰,并对腊摩念诵的经典《开路经》、《铜鼓歌》、《插秧歌》等进行挖掘、翻译、注释、评价;在研究彝族民间文学的同时,对彝族音乐舞蹈也进行发掘和研究。

《仫佬民间文学探索》是作者研究仫佬族文学的一部力作。王光荣对仫佬族、侗族、壮族、苗族、瑶族的文学都有研究。



  同年(公元1945年)出生的名人:

下一名人:杨甫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