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河北省人物

刘洪翥


[公元1900年-1969年]

刘洪翥(1900.10-1969.9)

刘洪翥,字文轩,原籍河北省三河县,后随父移居龙江龙江县。1920年7月,在齐齐哈尔省高师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到呼兰任教。初任小学教员,后任兰东、北关、道文小学校长。刘擅长体操教学,他组织学生表演的器械操、罗汉操,使县人大开眼界,倍受称赞。1925年"五卅"运动后,呼兰各界群众为声援上海工人学生斗争,在呼兰大戏院进行义演,刘不仅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而且亲自登台表演。

东北沦陷时期,刘任劝学国民优级学校校长。劝学是日伪统治者奴化教育的实验点,日本主事一手遮天,刘则不卑不亢。但对同事,礼让宽厚,以诚相待;对学生从不打骂,而是关心爱护,循循善诱,深受师生的尊敬和爱戴。劝学校内的房舍年久失修,有的成为危房,但日伪统治者对此熟视无睹,也不拨经费维修。刘虽为校长,但无可奈何,只得向全县各界群众发起募捐活动,积极筹备钱款,准备建筑新房。动工修建时,日夜不离现场,亲自监工,终于建起33间宽敞明亮的教室,至今呼兰一中仍在使用。刘善于作组织工作,每年春秋县组织两次祭孔活动,从仪式设计到主祭,都由他安排布置。县里的田径运动大会,他也是现场指挥。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后,建立人民政权,刘先被任命为县教育科视学,后任教育科科长。为恢复教学工作,一方面动员教师复职,一方面介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到学校任教。经刘的积极努力,至1945年年底,呼兰县城内的小学基本全部复课。1948年刘任呼兰县文化馆馆长。为开辟工作,把娘娘庙的3间厢房改成文化馆,成立图书阅览室和游艺室,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为支援解放战争,刘带工作人员深入街道进行宣传,组织排演小型歌剧,宣传青年参军参战的光荣事迹。除搞好宣传外,在文化馆还组织了早校、夜校、青年文化补习班。1949年11月,县文化馆安装了有线广播,是黑龙江省最早安装广播的县城。无论是广播器材的购置、线路的铺设、机器的安装、还是每周广播的内容和时间,都由刘一一策划完成。为庆祝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还主持在呼兰城大十字街建宣传塔。50年代后,相继建立的呼兰电影院、人民俱乐部、工人文化宫、体育馆、图书馆及新华书店等文化设施或娱乐场所,无不凝集着他的心血。

1956年11月,刘任呼兰县副县长,主管文教卫生工作。刘深入城乡,抓卫生模范典型,召开现场会议,总结推广经验,推动全县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在医院抓医德医风建设,在农村抓防病治病。刘十分关注戏剧改革,对传统古装戏和时装现代戏《白蛇传》、《唐伯虎》、《啼笑因缘》的改编上演,都在剧场观摩,配合导演加以研究、改进。刘始终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帮助把评剧团家住农村的同志,调进城里。为解决评剧团多数同志没房住的困难,又多次到房产处协商,房产处在评剧团后院建起两栋新房,演职人员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居。50年代初,朝鲜战争中,朝鲜孤儿大量来到中国。省民政厅为解决朝鲜孤儿入学,在呼兰建立朝鲜儿童学院,1958年朝鲜儿童回国,校舍被省民政厅收回。当时全县30多万人口,仅3所中学,教育急需发展,又苦于没有经费。刘多次到省民政厅协商,要求将朝鲜学院校舍留给呼兰,建1所中学。经刘的努力争取,省民政厅同意,从校舍到桌椅等设备,全部留给呼兰。在此基础上,1958年成立了呼兰县第四中学。

然而,受"左"的思想影响,刘作为民主人士的身分,只能被限制使用。1960年不再任副县长,改任呼兰县文化馆馆长,1966年7月离休,1969年5月13日病逝,终年69岁。



  同年(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