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 > 丹徒区人物

王洞若


[公元1909年-1960年]

王洞若(1909—1960),乳名锡堂,曾名义田、王作、用观、乃明,大路乡北族村人。敏而好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县六中,并考入陶行知初创的南京晓庄乡村师范,毕业后留校工作,常与志同道合的刘季平、徐明清、戴伯韬等同志,探索改革乡村教育和救国救民之策。民国19年(1930),为反对日舰停泊南京,晓庄师生举行--,竟遭国民党-逮捕,杀害多人,学校被封。王隐蔽家乡,执教于王巷小学。民国21年秋赴沪,协助陶行知致力于“晨更工学团”的工作,常与陶一起学习革命理论。马克思逝世50周年时,毅然参加由陶与蔡元培李公朴章乃器等一百余人发起的纪念会。受陶委派参加进步社团举办的全国乡村工作会议,向大会阐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的宗旨,深受好评。民国22年,在“晨更工学团”加入“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党的 组织),是年秋加入共产党。时“晨更”建立共青团支部,益显革命,负责人徐明清受到当局传询。为避免损失,党组织决定改由王主持“晨更”工作,兼管“生活教育社”的日常事务。民国24年,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负责人徐明清被捕;王受命为“教联”党团书记,不畏险阻,积极开展知识分子工作,吸收党员,增强党的战斗力。“一二·九”运动后,上海地下党与陕北党中央取得了联系,成立了上海地下党临时工委,王为临委负责人之一。次年1月,奉命与张劲夫组建“国难教育社”,任党团书记。民国26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侵犯上海,地下党及时成立了工人运动委员会、群众运动委员会、职业界临时工作委员会,王为群委委员,又为难民救济委员会负责人之一。在战火炽烈、战区难民处境艰难时,王进入战区安排救济难民,发动群众支援抗日前线,组织战地服务团为作战部队抢救伤员、运送食品。8月下旬,收难童22人成立“孩子剧团”。不久党中央派刘晓来沪研究恢复上海地下党组织,经组织考察,王为首批批准的20个正式党员之一。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时,任群委委员。上海沦陷前夕,根据省委决定,带领“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部分人员撤至武汉。次年1月,孩子剧团辗转至汉口,八路军办事处仍安排由王领导,而国民党拟强迫收编,王请示周恩来邓颖超,即至黄石港暂避。12月,“生活教育社”总社在桂林成立,王任常务理事,负责总社日常事务。民国28年7月,奉陶行知之命,与戴伯韬、丁华组建育才学校,成立于重庆,下设3个部,任研究部主任。“皖南事变”后,隐身于昆明教育界,与当地同志一起开展党的工作。由于长期在-下艰苦奋斗,积劳成疾,从此陷入与病魔搏斗之中。民国35年,陶行知先生患脑溢血逝世,王在渝惊悉,卧榻填《长相失》一阕痛悼陶师:长相失,运命忒朦胧,生离不再逢。海角天涯,朝云暮雨,三色黑蓝红,智仁勇达新辞古意穷。绝阿容,圣贤知介入英雄,谁说西方民主同。长恨国中天地小,熊鹰互斗及蛇龙,犹未尽哀荣。解放后在沪疗养,后定居镇江市。1960年12月19日逝世,安葬于镇江市南郊公园,建墓立碑。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同年(公元190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0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解朝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