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人物

余宝笙


 生物化学专家

 

 余宝笙,莆田县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生于医生家庭。她20岁在华南女子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她的母亲一再叮咛:“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毕业后一定要回国工作。”这句话在她脑里刻下烙印,产生巨大影响。通过3年学习,于1927年获美国望城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28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这时,她按照母亲的意愿回国,到福州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创建化学系,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1935年,余宝笙二度赴美深造,只用2年时间学完3年的课程。1937年,获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她的导师麦卡伦是维生素甲、乙、丙的发明者,对她的学识与才能十分赞赏,把她推荐给美国一个科学家的荣誉学会当会员。这个学会颁发一把金钥匙给她。她的导师希望她能留在美国当他的助手,继续研究未完成的课题。但余宝笙心中挂念的是贫穷落后的中国,在中国抗战爆发后匆匆赶回福州,仍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精神焕发地投入建设新中国的热潮。1951年后历任福州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理学院代院长、福建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兼副教务长、福建师院研究部主任等职务。1956年底,在她组织下,福建师范学院举办较大规模的科学研究讨论会,邀请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1957年,余宝笙在政治上受到打击,-停止了教育和科研工作。但她仍然坚信,祖国终究会理解她,祖国也一定会需要她。

 1979年10月,党和政府彻底平反了余宝笙20多年的冤案,这使她重新焕发出青春。她立即向福建师范大学领导提出,由她创建生物化学研究室。11月,生物化学研究室成立。为了搞好科研,75岁的余宝笙决定赴美国探亲,借此机会再度学习,增长见识。

 1979年12月,余宝笙第三次来到美国,经弟弟介绍,她被明尼苏达州医科大学生物化学研究室免疫化学研究室特聘为荣誉学者。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当教堂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她已经吃过早餐,正匆匆行进在去研究室的路上。从早晨7点工作到下午4点,才离开研究室。她如饥似渴地学习,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古稀老人。余宝笙用艰辛的劳动获取新的宝藏,写出了论文《谈秋水仙碱等药物处理的各类细胞与补体的相互作用》。余宝笙身在美国,心系祖国。弟妹们苦苦挽留她:“姐姐,您年事已高,孤身一人,留在美国享享清福吧!”余宝笙谢绝了亲朋好友的挽留:“我的事业在中国,无论如何也不能留在国外!这次来美国,不是寻找安慰和庇护,而是求学,我要把有生之年的精力全部奉献给祖国。”

 1981年春,余宝笙带着资料和仪器回来了。这时的生物化学研究室连余宝笙只有6个人,资金少,设备简陋。她们便采取横向联合的办法,与福建省防疫站合作,共同进行猕猴桃抗癌效应的研究。她撰写了《花毛猕猴桃根粗提物抗癌效应及对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生物化学研究室成立以来,在《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及国内有关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9篇、译文1篇。其中1篇被全国第5届生物化学会议录用,刊登在论文摘要集中,并被美国出版的《化学文摘》录用。

 余宝笙非常注意人才的培养。1981年,她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当年招收3名研究生,1986年又招收4名研究生。余宝笙执教60余年,把全部精力花费在学生身上,培养研究生更是倾注了她的心血。她是个循循善诱的严师,又是个可亲可敬的慈母。她让研究生积极参预科研,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对有潜力的学生,她更是尽力培养。她不顾年迈,亲自奔走,把一名研究生送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深造。

 1985年,年过80岁的余宝笙为了发展我国女子教育事业,创办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亲任院长。在她领导下,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一批批社会上急需的专业人才。

 余宝笙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三届委员,第一至三届福建省人大代表,福建省政协第一至五届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候补委员、顾问,咨监委员会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委常委、副主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荣誉委员,中国化学学会理事,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副主席,福建省生物化学学会名誉主席。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下一名人:张溪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