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香港人物

罗汝澄


[公元1921年-1971年]

罗汝澄(1921~1971年), 原名罗观松。香港新界人, 民国10 年(1921年)出生在香港新界沙头角南涌罗尾村。祖父是巴拿马华侨工人, 父亲是华侨商人。罗汝澄曾在香港大申中学读书至高中毕业。民国27~28 年(1938~1939 年), 他在深圳南头中学就读期间, 受中共地下党员教师的影响和指引,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参加了抗日爱国群众组织的惠阳青年会, 担任九龙旺角新填地街夜校义务教师, 开展抗日宣传, 鼓动爱国同胞募捐, 支持抗日前线。

民国30 年(1941年)初, 罗汝澄毅然离开大学校园, 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同年7 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任东江抗日游击队港九东纵港独立大队中队长、副大队长。抗日战争胜利后, 他曾任港九地下党委区委书记。

民国36 年(1947 年)后, 罗汝澄先后任惠东宝人民护乡团大队长兼政委, 东江第一支队第一团团长兼政委、粤赣湘边纵队主力团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 他指挥大小战斗几十次, 1949 年参加指挥解放了多个县城和市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罗汝澄任西江军分区十五团第一副团长, 1950 年3月后, 他先后担任广宁、广四县长、县委书记, 江门市副市长、市长, 中共江门市委-。1956 年3 月, 调任中共佛山市委-、中共佛山地委委员。1960 年1月, 任中共佛山地委常委。

罗汝澄在佛山市主政10 年。1957 年, 他提出用5 至10 年时间, 将佛山市建设成为“现代化轻工业之城”、“文化艺术之城”、“整洁美丽之城”。经过10 年努力,佛山市从一个个体手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 建设成为轻工业发达的城市。1958 年,罗汝澄倡导并带头参加劳动, 动员全市干部、职工、市民, 按系统、街道分别组成24 支队伍, 出动50 万人次, 苦战60 天, 清理祖庙路臭水沟, 根治下水道86183 米,改造厕所, 铺设道路, 建设街道公园, 清理淤泥垃圾42000 立方米, 开展灭“四害”(蚊、蝇、鼠、蟑螂)活动, 使佛山面貌焕然一新。1960 年初, 省委书记陶铸陪同各国驻广州总领事到佛山参观, 各国来宾对佛山卫生赞不绝口。根据周恩来指示, 国家卫生部在佛山召开卫生现场会议, 佛山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卫生红旗城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还视察了佛山卫生街———居安里。

罗汝澄重视发展佛山文化艺术。他建议市政府拨款重修祖庙, 扩大石湾美术陶瓷厂生产规模, 创办佛山民间艺术社, 使祖庙成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石湾美术陶瓷和佛山剪纸业推陈出新, 陶瓷公仔, 秋色剪纸等艺术产品成为佛山重要出口商品。他还发动干部职工和市民义务劳动, 开挖秀丽湖, 建成灯光球场, 将汾江两岸砌上护堤墙, 岸上植树种花; 建成沙口水闸, 解除低洼地区水患之忧; 新筑祖庙路、文沙路、富文路、亲仁路、澜石公路; 新建汾江桥; 建成华侨大厦, 筹办市自来水厂等等。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罗汝澄和市其他领导一道组织副食品基地生产, 想方设法从外地调入粮食和副食品, 安排好全市群众经济生活, 将困难减少到最低程度。

1956 年5 月起, 罗汝澄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0议佛山市第一、二、三届委员会主席。他广泛接触群众, 与各界人士交朋友, 倾听各方面意见, 组织各方面力量参加佛山市经济建设。在他建议下, 邀请马万祺等一批港澳同胞列席市三届政协会议;推荐李广海、王应杰的一批党外人士担任市有关领导职务。

1964 年秋冬期间, 佛山市作为全省城市“四清” 运动试点。在“左” 的思想路线影响下, 罗汝澄因过去通过港澳知名人士捐资兴建华侨大厦以及搞卫生城市推行处罚制度等做法受到批判, 说他“-工作丧失阶级立场”,“搞资本主义那一套管理办法”。1965 年底, 罗汝澄调任汕头市委书记。1966 年“文革”, 罗汝澄被群众组织揪回佛山批斗, 其后6 年丧失自由, 受尽磨难, 于1971年12 月31日, 猝死于监护其劳动的石湾耐酸陶瓷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罗汝澄冤案得以平反昭雪。

1979 年佛山市召开数千人大会, 为罗汝澄公开平反。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1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陈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