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番禺区人物

何绍勋


何绍勋

(1920-)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地质学家。

广东省番禹县人,1920年7月21日生于北京。幼年随父母在平、津读小学。1932年全家迁回广州,入广州私立培正中学读书。1938年考入中山大学。1940年转学到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42年夏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分配到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技佐、技士,在著名地质学家杨敬之、赵家骤等指导下,对四川西北部进行野外地质调查,负责编写了调查报告,编制了20万分之一的重庆地质图。1946年考取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公费留美气象实习人员。

1947年学成回国,被分配到北平西郊国民党空军气象台工作,历任气象预报员、代理台长、空军少尉。他对国民党政府各级官员-腐化十分厌恶,于1949年1月摆脱国民党空军,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地理系任教,从此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1950年1月偕夫人到广西大学矿冶系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调中南矿冶学院任副教授,从事构造地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6年6月起,兼任普通地质及构造地质教研室副主任和构造教研室主任。1957年加入农工民主党。1981年晋升教授。1982年起,开始指导博士研究生。1987年起,开始招收博士后科研人员,是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指导老师。

他长期致力于构造地质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成果。1959年,他主编了一份具有中国特色的构造地质学教材,并在教学中纠正了国内教科书中“简单剪切应变,牵引断层”等概念的错误。1973年至1975年,在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利用显微构造和组构分析,进行矿田构造的研究,为中国开展显微组构分析技术的运用起了先导作用。写出的研究报告被邀请在湖北宜昌举行的全国岩矿学术会议上进行专题讲座。他通过对压力影、扭折条带等小型构造的系统深入研究,撰写了《湖南龙山扭折条带构造》论文,填补了国内在这方面研究的空白。粉碎“-”后,他率先在国内系统讲授《赤平极射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编写出一部内容全面的教材,为国内各高等学校和地质部门广泛采用。1980年,他率先在国内开展和推广“岩石有限应变分析”的研究,并指导硕士研究生将有限应变分析用于解决甘肃白银厂露天矿区的成矿作用问题,收到很好效果。1983年,他指导博士研究生首次利用三维光弹模拟试验,对江西大余西华山鸽矿的雁行矿脉形成机构提出了不同前人的新观点,解决了矿区内一些构造上的矛盾现象,这对了解、掌握脉状矿床的分布规律有着重要实际应用价值。1984年,他在国内首次提出利用磁性组构进行构造分析。同时通过对广东西部的吴川一一四会断裂剪切带的研究,首次提出该剪切带的永宁地段为一个“韧性剪切带”,为广东省地矿局719队解决了广东河台金矿床的控矿构造问题。他完成的“六五”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一一南岭地区重点钨矿区 成矿预测和典型矿床物质成份研究,获1986年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湖南省政协常委,第六届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湖南省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相关院校:


  同年(公元1920年)出生的名人:

下一名人:谷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