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 > 瑞金市人物

艾平


[公元1915年-1947年]

艾平,学名赖伦锦,参军时改名赖智山,红军长征中叫艾平。1915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西郊乡(今象湖镇)绵塘村的一个农民家里。由于家境贫穷,艾平少年时曾帮助父亲砍柴卖钱换米,摆小水果摊维持生计。10岁那年,他开始入维新学堂读书,后转到东关小学就读。他聪敏好学,成绩优良。

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工农红军第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根据地,开始向赣南进军,开辟新的根据地。每到一处,他们都打土豪分田地,发动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新政权。有一天,红军来到了瑞金谢家屋祠堂,准备将打土豪没收的财物分给当地群众。由于这里是新区,群众对红军还不太了解,所以当宣布领取财物时,谁也不敢去领,大会一下子冷场了。忽然,一个少年跳上大会主席台,从箩筐里抓起铜板往衣袋里装,装满后又摘下帽子盛。顿时,人群骚动起来,陆续向台上拥去。会场被这位少年的举动给搅热了。坐在主席台上的朱德高兴地夸赞少年:“这个伢子有胆量!”这个少年,就是14岁的艾平。

艾平的家乡成了苏区,艾平也和红军交朋友。他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他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初夏,艾平毕业了,时逢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连续发动第二次-“围剿”。为了保卫家乡、保卫革命新政权,艾平毅然参加了红一方面军,在第三军里当了通讯员。在队伍中他作战勇敢,工作积极,进步很快。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在党内“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指导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于1934年10月离开了中央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当时,艾平在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宣传队任宣传员。平时,他和战士们一样日夜行军,同围追堵截的敌人进行殊死战斗,关键时刻还担负着宣传鼓动工作。尽管长征异常艰苦,但艾平却非常乐观,每当一场战斗结束,或到了宿营地,人们休息之后,他就拿出笔记本,把所经历的事件记录下来,做好宣传的准备工作,不论多么累,他都坚持这样做。

不久,由师长洪超、政治委员黄克诚率领的红四师接受了夺取古陂圩,突破敌人第一道-线的战斗任务。十一团(团长邓国清,政治委员张爱萍)是先头团,艾平深入到这个团,和战士们共同向预定地点开拔。他看到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便跑在队伍外面,领头唱起了歌:“战士们,高举着鲜红的旗帜,奋勇向前,配合那全国红军,要实行总的-……”经过50里的急行军,他们迫近古陂。扼守古陂之广东军阀的部队,用钢筋水泥修筑了碉堡群,做为中央革0据地南线的第一道-线,企图阻止红军北上。艾平随十一团的战士像猛虎下山一样冲杀过去,貌似坚固的-线顷刻瓦解。10月21日,红军突破了第一道-线。红四师师长洪超却壮烈牺牲了。艾平怀着沉痛的心情,详细地记录了洪师长牺牲的情景,后来专门写了《第六个夜晚》、《占领古陂圩》两篇文章纪念师长。

经过三个月的时间,红军接连突破敌人四道-线,摆脱了敌军堵截追击。1935年新年,红军又抢渡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乌江,一举夺取遵义城。艾平参加了强渡乌江天险的战斗随后参加二夺遵义城的战斗。

5月,红军过了金沙江后,奔向大渡河。艾平所在的部队要经过越崔。这是通过大渡河的大树堡与泸定桥的要道,又是汉人、彝人杂居地区。汉人与彝人经常发生械斗,由于当地汉族官僚军阀压迫剥削彝人和汉人工农,又以大民族主义思想挑拨民族仇恨,使彝、汉民族仇恨与日俱增,矛盾异常尖锐。红军不畏艰险,按照民族政策,在宣传上狠下功夫。艾平凭着自己沿途宣传鼓动工作的经验,深入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去,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红军北上抗日的方针政策。他告诉当地居民,彝人与汉人的工农劳苦民众都是受压迫剥削的一家人,红军就是要把受苦人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彝人要和汉人中的贫苦工农亲密联合起来,反对压迫者与剥削者的汉族官僚、军阀。我们不能自己互相争斗,上军阀官僚的当。经过他们细致的工作,当地居民纷纷把红军当作大救星,要求红军为他们-报仇,青年们还纷纷要求参加红军。艾平自己就争取了很多人当红军。他还记下了“倮倮”投军的热烈场面,载入了红军长征的史册。

1935年10月,艾平跟随部队终于到达陕北。他将自己长征中的详实记录进行了认真整理,撰写了《第六个夜晚》、《占领古陂墟》、《倮倮投军》等11篇回忆文章,刊载于1942年延安出版的《红军长征记》中,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革命史料。

1938年2月20日,曾担任过政治指导员、青年干事、科长等职的艾平,随陈光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部和第六八六团,从晋西灵石出发,冒大雪到了山东,任山东纵队第八支队政治部主任。1939年3月,山东纵队整编时,艾平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

1940年底,艾平被组织送到延安学习。他首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一年多,1942年又转到了中央党校继续深造。当时,学校开设了军政理论知识、马列主义基础理论,毛泽东著作等几个方面的课程。艾平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非常认真,力求搞深搞透。同时,他又根据自己的广泛爱好,博览群书,在图书馆找来各类课外书,特别是中外历史和小说,他读了很多。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摄影技术,练习书法,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名“多面手”,是工农干部知识化的典型。

在抗大期间,艾平还参加了延安整风。他认真学习党中央规定的整风学习文件,精读《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 八股》,特别是深入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理论联系实际,对党的历史、个人走过的路进行认真地分析,总结出经验和教训。通过整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提高了马列主义水平,思想产生了飞跃。

1945年,艾平从抗大毕业时,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5年10月,艾平被分配到冀东军区第十四军分区任政治部主任。1946年1月,艾平参加了承德保卫战,当时,国民党军在美军的直接配合下,分东西两路向热河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企图在1月13日停战令生效以前占领战略要点承德。同时,敌九十二军、九十四军大部,伪河北省三个保安团及日军残敌800余人,向我石匣、古北口地区发起进攻。古北口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长城要隘之一,盘龙、卧虎两山对峙,中路仅通一车,极为险要,明代时曾建古北口城设防。在承德保卫战中,艾平按照分工率领机关和十六团坐镇古北口,沉着果断地指挥一个团的兵力抗击十倍于己之敌的进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黄昏时分,敌人见对方没有重武器,又采取人海战术蜂拥而上,企图在天黑以前占领阵地。为了节省弹药,艾平带领部队,依据有利地形,将阵地上的石头滚向敌群,砸得敌人抱头鼠窜。

敌人不甘心失败,不一会儿又冲了上来,眼看就要突破前沿阵地。在这危急时刻,艾平拿起一支三八枪上好刺刀,大声喊道:“同志们,跟我冲啊!”他身先士卒,第一个冲出战壕,向敌人杀去。

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一个个像下山的猛虎,端着闪亮的刺刀杀向敌群。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白刃格斗,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艾平率领部队顽强坚守,经过一昼夜的战斗,歼敌1500余人,终于粉碎了敌人经冀东腹地进攻承德的计划,受到了上级的通令嘉奖。

1946年上半年,随着解放区的发展壮大,蒋介石又阴谋对解放区进行“蚕食”。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展开了反“蚕食”斗争。在这次斗争中,艾平协助司令员曾雍雅等,领导当地党政军民开展了军事和政治相结合的攻势。他们周密布置,主动出击,派武工队深入到-严密的敌占区张贴标语,召开群众大会,有时还召开伪军家属座谈会,揭露国民党的反动阴谋和暴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并为他们指出弃暗投明的出路。武工队神出鬼没的活动及其有利的政治宣传,在敌战区起了很大作用,一些有罪恶的敌人胆战心惊,天色一黑就龟缩到窝里不敢出门,敌特活动不得不有所收敛,民团武装也发生了动摇。一些敌人的据点先后被攻克,敌人的“蚕食”阴谋遭到失败。

8月,艾平又参与组织指挥了香河保卫战。香河地区是冀东解放区的前哨。敌九十二军依仗装备精良,竟向十四分区发出通牒,要解放军让出香河县城。十四分区的领导做出决定,要坚决保卫香河。艾平亲自到前沿阵地进行战前动员。他告诉战士们:“敌人叫嚷让我军让出香河。我们寸土不让,坚守阵地,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听了艾平的动员,战士们坚定了必胜的信心。4日,敌人向香河发起进攻。在将士们的反击下,敌人扔下200多死伤残兵,狼狈地逃了回去。

1947年1月,艾平担任冀察热辽军区冀东军区独立第十旅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不久,他得到了一份情报。内称:通县城内无敌正规军,只有留守人员和地方武装上千人,因忙于过年,而戒备不严,无战斗准备。旅长曾雍雅和艾平根据这个情报,仔细分析了敌情和地形,决定出敌不意,奔袭通县。

在部队向通县开拔的行军路上,艾平来到战斗尖刀班——三十四团二营三班,问三班长:“郭班长,你们能突进去吗?”“请-放心,我们一定能够登上城墙,打进去!”“好!”艾平鼓励他们说:“相信你们会像一把锋利的刀,插入敌人的心脏!”

2月29日,部队冒着凛冽的寒风,急行军100多里,秘密开进到距通县十多里的八各庄。正当他们调整好部队,准备发起攻击时,突然接到一份紧急敌情通报:“通县于今(9)日下午由密云方向增兵2000余人。”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艾平和曾雍雅进行周密地分析和判断,决定按原计划行动。

午夜时分,攻城战斗打响了,曾雍雅和艾平带领旅部随三十四团二营行进到城内北大街的一个商号里,靠前指挥。直到10日凌晨5时20分,经过近六个小时的激战,艾平所部攻克了通县县城,全歼守敌1100余名,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北平门户被打开,解放军威震平津,敌人惊恐万状,-停止了对解放区的“扫荡”。冀东军民反蒋自卫作战取得了胜利。

1947年4月,冀东军区随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月,艾平出席了冀察热辽军区-会。会后,他随冀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李中权率领的中共冀东代表团,返回冀东。当代表们途径乌丹县的柴火栏子宿营时,突然遭到土匪骑兵千余人的包围。情况紧急。艾平立即协助李中权,组织所有警卫人员,利用院墙、洞穴阻击匪兵。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由于警卫人员使用的多是 ,火力弱、射程近,敌人疯狂地冲了上来。战士们和代表们被逼到一个小院落里。敌人爬上了附近的房顶,往院里投掷手 ,并不断地挖房顶、墙壁。情况万分危急。艾平率队强行突围,警卫人员将手 塞进敌人挖破的土墙,引火起爆,把墙外的敌人炸得血肉横飞;接着,十几支盒子枪齐射,弹雨之中,迫使敌人让路。借着浓烟的掩护,战士们冲出一条血路。在突围中,艾平负了伤,但他仍指挥部队直奔村外,与闻讯赶来的热河骑兵团会合。

1947年8月上旬,冀东军区独立第十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第二十五师,艾平担任政治委员。为了使部队适应野战转变,艾平认真执行上级指示,首先在师、团、营各级建立健全党委制,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其次,集中抓好部队出关前的政治思想工作。二十五师的基层干部和战士,多是冀东人,他们拿起枪杆子,在党的领导下解放了自己的家乡,在土改中,很多战士家里分得了土地,部队还提出了“保田保家”的口号,大家的干劲儿足足的。现在,部队要离开家乡,挺进东北,有些干部战士思想不通,情绪不高。艾平利用开干部会、做报告等各种机会,反复讲清开辟巩固东北根据地的重要性,以及只有出关作战,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才能保卫冀东,达到“保田保家”目的的道理。在各级党组织积极细致工作下,指战员们想大局、讲纪律,很快统一了思想,精神饱满地奔赴关外新战场。

9月,曾师长与艾平率队进入辽西。

10月,第九纵队接受了解放辽宁朝阳的战斗任务。朝阳是敌人所谓“金城汤池”的县城。二十五师担任了攻打朝阳城东、西、北三门的任务。10月21日,攻城战斗发起后,二十五师三次猛攻未克。次日上午,艾平与师长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总结教训,调整部署,重新勘察地形,选择突破口。当晚21时,部队再次发起攻击,经过1个多小时激战,两支突击队同时从城北、城西插入敌城防内,一举解放了朝阳县城。

在东北民主联军攻占朝阳的同时,敌九十二军二十一师、四十二师沿锦(州)义(县)铁路北进,企图增援朝阳,10月29日,艾平指挥二十五师随纵队东进至义县西,包围了敌人,11月1日上午,二十五师奉命夺取二道河子及262高地,先断敌退路,再分割歼灭。二十五师七十四团、七十五团担负主攻。当日下午3时,师指挥所由小岭子出发,进入阎家屯丁南山262高地。此地距北面山上敌人约一公里远,艾平一直在指挥所观察敌情。当他发现头道河子敌人将重火器向东运动,可能有突围逃跑的企图,便带上警卫班几个战士上山。准备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部队向东调整部署。为了抢时间,他急匆匆地向山梁上前进。敌人发现了他们,集中炮火向他们射击。警卫班的同志担心-安全,劝艾平不要再靠前,可是他全然不顾,还边走边喊前沿的七十四团一营教导员:“高长禄,快带部队向东冲!”突然,一发炮弹在艾平身边0,艾平负了重伤,但他仍继续高喊:“高长禄,敌人要跑,快冲上去!”当掩护人员把他抬下来时,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下午5时45分,艾平停止了呼吸。同志们含泪为他包扎好伤口,为他换上洁净的衣服,送到冀东安葬了。

艾平为了祖国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说他所写的文章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那么他一生革命、献身祖国的经历所谱写的壮丽诗篇正是留给后来者的宝贵精神财富。艾平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7年)去世的名人:

下一名人:王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