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 > 上虞人物

陈梦熊


[公元1917年-2012年,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

陈梦熊

陈梦熊(1917年10月12日—2012年12月28日),出生于南京。水文地质学家、工程地质学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

陈梦熊原籍浙江上虞,1923年在南京中央大学实验学校读小学,1930年就读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受到良好教育,为后来成长打下了很好的基础。1938年,陈梦熊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主修地质。1942年,毕业后考入重庆原中央地质调查所。那里有许多在地学界颇具权威的学者、专家,而且经常有去全国各地进行野外考察的机会,所以是青年地质学家向往的地方。他入所的第二年就被派到兰州,参加刚建立的由王曰伦先生领导的西北分所,先后追随多位有经验的地质学家,接连几年在野外进行地质填图与矿产调查。1945年,他参加以王曰伦先生为首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自西宁向北翻越祁连山脉,进入河西走廊,成为国内第一个横越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的成员。在西北工作期间,发表了一些有关西北区域地质方面的文章,成为他早期地质研究的成果。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梦熊于1946年随所复员到南京,参加黄汲清先生主持的中国地质图编图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完成了我国第一幅比例尺三百万分之一的中国地质图和部分比例尺百万分之一的分幅图。这项工作使他掌握了全套的编图方法与印制技术,为后来从事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地质调查所成建制并入地质部。在地质部,他担任的第一项任务是天成、宝成线的新线工程地质勘测工作。这是我国兴建的第一条横跨秦岭的复杂山区铁路新线,当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边学边干,完成了宝略段从选线到技术设计阶段的全部勘测任务,为后来许多困难山区的新线勘测开创了道路。他长期担任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局副总工程师的职务,负责领导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和有关城市或工、农业地下水供水勘察任务,1982年改任地矿部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科技高级咨询中心高级顾问,中国地质大学、长春科技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1998年地矿部改组成立国土资源部,他仍在该部咨询研究中心任咨询委员。

20世纪50年代中期,组织调他负责全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这是一项艰巨而又非常生疏的任务,从拟定规划、编制规程规范、确立编图方法,一直到组织专业队伍,指导野外工作,前后延续近30年。在水文地质普查工作中,首先遇到的是编图问题。最初,一直沿用苏联的编图方法。直至70年代初,才有机会看到欧洲一些国家的有关图件,同时发现苏联编图方法的许多缺陷。根据国外的最新发展,结合我国实际,他和同事们创立了一套既具有我国特色又基本符合国际规定的综合水文地质图编图方法和统一图例,在全国得到普遍应用,取得较好效果,并在国际上得到好评。其次,是地下水的储量计算。70年代,他废除了沿用多年的苏联四大储量分类法,创立了地下水天然资源与开采资源的新概念。80年代初,在全国水文地质普查工作的基础上,他根据上述原则,统一计算方法,组织各省首次完成了全国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评价。

水文地质学是地质科学中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分支学科,新中国成立后才从苏联引进国内,当时对陈梦熊来说是非常陌生的。通过生产实践,他逐渐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方法。陈梦熊长期以来因忙于技术管理业务,没有时间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一直到80年代初退居二线以后,才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在总结普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致力于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和环境水文地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期间,陈梦熊有机会多次出国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不仅扩大了眼界,开阔了思路,而且通过国际合作,对他的研究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他两次参加有关地下水系统研究的国际会议,把正在欧洲兴起的地下水系统理论引进国内;邀请荷兰著名地下水系统专家G.B.英格仑教授(Engelen)来华讲学;搜集国外有关文献,出版《地下水系统研究论文汇编》;通过分析比较,对各国地下水系统理论存在的不同观点,发表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等论文。与此同时,他参加以英格仑教授为首的国际水文计划(IHP)地下水系统专题工作组,担任亚洲典型地区的实例研究,完成论文《华北黄河平原地下水系统》(与许志荣合著),被纳入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1986年出版的专著《地下水流系统分析》中,列为全球六大实例研究之一。目前地下水系统理论已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对解决复杂条件下地下水资源的计算与模型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地下水系统由于水资源开发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效应,他承担了国际水文计划关于“水资源开发的负效应与管理"的国际合作课题,负责其中地下水部分。他组织国内专家,在总结我国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造成的水资源枯竭、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现象,研究它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这项成果已于1988年由国际水文科学协会正式出版,基本上系统反映了我国在环境水文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国外同行的较高评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步入古稀之年的陈梦熊在新形势的鼓舞下,精神焕发。在20多年时间内,共发表论文100多篇,包括英文论文20多篇,并完成两项国际合作课题。他先后获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会地球科学奖、德国利奥普德荣誉奖以及地矿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这20年是他一生中著述最丰盛的时期,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国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研究》、《中国地下水论文选集》以及《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等专著。在此期间,他曾出访英国、荷兰、德国、芬兰、苏联、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并参加重要国际学术会议10多次。他认为,我国的水文地质科学,在这一时期之所以取得迅速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结果。事实说明,科学事业更加需要开放,面向全球。只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认真吸取国外的先进理论与先进技术,发扬开拓创新精神,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陈梦熊历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荣誉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顾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双月刊编委会主编、国际水文科学协会及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会员,并曾任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铁道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国际水文地质图委员会委员、《地质论评》及《地质学报》编委、《环境遥感》编委、《自然资源学报》副主编,以及克罗佛出版公司国际水科技丛书编委会顾问委员等职。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名人物: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常迵 (1917199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省开封市
程民德 (19171998)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苏州
曹建猷 (1917199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
董申保 (1917201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市


  同年(公元2012年)去世的名人:
陈茹玉 (1919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
郭慕孙 (1920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潮州市
洪孟民 (1931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浙江省台州临海
经福谦 (1929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江苏省淮安淮阴
马大猷 (1915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
母国光 (19312012)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辽宁省葫芦岛

下一名人:陈庆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