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北京市人物

祁振华


[公元1899年-1969年]

祁振华(1899--1969)中医儿科专家。北京人。早年从师学医,后开业行医。1956年后,任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通晓中医内科,擅长治疗儿科疾病,对泻泄、疳积、马脾风、哮喘等疾病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六十年代提出剂型改革,创制风热平浓缩剂、健脾粉、鹅口散、清肺饮丸、清肺化痰丸、益肾丸等小儿中成药,疗效显著,沿用至今。

一、生平著作

祁振华,又名祁文佩,河北大兴人,生于1898年,卒于1969年。幼读私塾,1915年拜师学医。1923年取得医师资格,设诊于西单报子街。1956年,到北京第二门诊部工作。同年5月,被调到北京中医医院,任儿科主任。曾任全国中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儿科分会理事等。1960年由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及中华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联合评为全国儿童工作先-表,授予“儿科专家”称号。《祁振华临床经验集》一书是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系统总结。

二、学术思想

祁振华治医主张当先明虚实寒热,善抓主症,用药不要庞杂繁多。他认为小儿肺炎由实证、热证转化为虚证、寒证,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实转虚的变化,从体温上看,表现为开始高烧不退,后为午后或晚间高烧,体温忽高忽低或体温不升;从精神上看,由烦急、躁扰变为嗜睡、昏迷、神志不清;从面色上看,由面色红赤变为面色萎黄、黄白或苍白不泽;从脉象上看,初起脉象浮数,滑而有力,渐至沉细无力,似有似无或浮大而芤,参伍不调,时有间歇等。

他将小儿肺炎病情概括为轻、重、极重三型,提出轻型可用清热疏表,使表邪得解,里热清除,肺气宣降,喘咳自平。临床应首先辨明表邪和里热的轻重,斟酌清热、疏解、宣肺的比例灵活变通。重型属于虚实夹杂,与纯实热证者截然不同,体虚病实之症,极易转化,若失于治疗,正不胜邪,恐迅速转为重症。故此型的治疗以抓住病机为关键,细辨其虚多实少抑或实多虚少,然后在用药剂量上斟酌补泻各占之比重,以定扶正与祛邪何者为主。因正气已虚,在选择药味时不宜过于辛燥或苦寒,恐其助邪而伤正。极重型当急投扶正固脱,补纳元气之剂。若已形成正不胜邪之脱证,治法应以补法、扶正为主,佐以固纳或收敛。危重肺炎,多半病情危笃,必须辨证精确,用药符合客观,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三、临床经验

祁振华临证用药,组方严谨,药味少,用量重。犹如古方,药少而力专。他在用药上简炼而药力专攻。常用药物三、四味而已,重症亦不过五、六味。他强调用药如用兵,既要掌握药物本身性能,又要掌握其配伍,作用之大小及利弊之权衡。如在肺炎早期,邪实正不虚常用芥穗为主药,因其性辛苦微温,能散风疏表而和营卫。多用则解表发汗,辛散风寒,少用配以薄荷、麻黄则解表宣肺、定喘散热。肺炎后期正气已虚,午后潮热,神倦体弱,脉细略数,喘仍不止,气阴已伤,肺阴已亏,可用青蒿、鳖甲、花粉、麦冬之类甘寒益阴,以水制火。正气已虚者则用党参、黄芪补中益气。肺炎危重时出现气血两亏,阴阳行将离决,肺中元气不固,中气下陷,虽仍有高热而其他险象已现,当急用甘温之味少佐育阴之品以益气固脱。如党参、生黄芪、龟板、五味子、茯苓等同用,确有转危为安之效。此外,他对外感表证的部位提出有皮表、表位、肌腠、腠理的不同。病在皮表,高热无汗者,用芥穗配薄荷;身热有汗,或时有时无,或发汗热不解者,单用芥穗;邪在肌腠,发热不高或午后低热,自汗表不解者,用青蒿解肌;邪传腠理,寒热往来,病程较长者,用柴胡解肌腠之邪。病在皮表、肌腠者,芥穗配青蒿;病在肌腠、腠理者,青蒿配柴胡或葛根。

四、后世影响

祁振华擅长儿科,对呼吸、消化系统疾患有独到见解,治疗单刀直入,药少力专,药价低廉,疗效突出。撰有《小儿肺炎辨证用方介绍》、《小儿消化不良的论治》等论文多篇。由其弟子整理出版了《祁振华临床经验集》一书。他一生诲人不倦,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其传人有张世杰、邵慧中、段凤舞等。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寿振黄 (18991964) 鱼类学家鸟类学家兽类学家 浙江省绍兴诸暨
刘峻峰 (18991988) 筑港工程和航道治理专家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
龚选登 (18991939) 革命烈士


  同年(公元1969年)去世的名人:
孙醒东 (18971969) 农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江苏省南京

下一名人:吴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