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清远市 > 阳山县人物

何昌期


何昌期,字伯唐(一作伯泰),号阳严(一作阳山),阳山铜台人(一说连州人)。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6年)应征入郭子仪朔方军。在平定安禄山叛乱中战功卓著,被朝廷升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何昌期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阳山民间传说他力大无比,16岁就双手制服大水牛;唐“安史之乱”中,武艺超群的何昌期连克强敌,勇冠三军,获誉“何十万”,谓之一人能当十万大军,后官至宁国伯。

虽为武将,何昌期却又在中国民乐史上留有美名。他当年在西安何家营村驻军,组织鼓乐社演奏当时乐曲以自娱。乐曲在千百年来流传不衰,到现在形成了驰名中外的长安何家营鼓乐。

双手伏牛

据《何氏源流》记载,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于宣,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

少年时的何昌期长得魁伟硕健,有神勇,力大过人。他天性好动,家旁有一古树,离地数米高的树干上有一碗口大的洞,何昌期便常常手执小石头射之,以此练眼力和手法。初时百发难一中,后来十中其九,射艺日趋精湛。

一天,何昌期跟随父亲去围猎。进入深山老林,才打了几只野兔,忽然林中寂静,却见一只猛虎从荆棘中跃出,一声虎啸,一众人惊恐不已,吓得马仰人翻。此时却见少年何昌期力贯双臂,搭箭挽弓射杀之。

后来何昌期随父亲迁徙阳山铜台(今七拱镇)。当地传说,一年春社训牛,一条大水牛受惊狂奔,乡亲们个个束手无策,纷纷躲开。年方16岁的何昌期见状,不顾危险飞奔过去,一手操住牛绳不放,几经角力,奔牛竟被拉住。

受惊的水牛见无法动身,头一低,便欲以牛角为器冲向何昌期。眼疾手快的何昌期不待水牛冲来,便一个箭步上前,双手掣住牛角,硬生生将此犟牛制服。如此神举,让众人对何昌期的天生神力佩服万分。

巧妙学艺

一日,何昌期与伙伴们去赶集,见到街头上有一大群人围住一卖艺者正在鼓掌吆喝。挤进去看,却是绰号为“武霸”的艺人正在舞弄双刀卖膏药。

“武霸”生得高大魁梧,双手执刀一阵砍、挑、刺、劈,青光闪动处,赢得观者不住喝彩。年少的何昌期心气颇高,说道:“看是好看,但也不过一般般。”岂料话语被耳尖的“武霸”听到,怒不可遏说:“你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懂甚刀法?今日与我比试比试。”便拉着何昌期走到桥上比武。

此时的何昌期虽骑虎难下,心下却也不畏惧,拾起一根扁担做武器。比武开始,“武霸”舞动双刀欺身而上,何昌期手举扁担挡了两刀便被砍断,一时险象环生。何昌期寻思,近身相斗必败无疑,只能智取。

他便几个纵身跳到桥尾,远离“武霸”,并趁机拾起地上的石块。“武霸”以为何昌期要逃,便挥刀追将过来,却见何昌期手掌一挥,那“武霸”忽然双手弃刀遮面,嚎叫起来,更因重心不稳跌入河中。

围观群众见此纷纷喝彩,高声称赞何昌期。而何昌期则跳到河里,把“武霸”救了上来。两人由此不打不相识,互相传授技艺,何昌期因而学得了一套好刀法。

勇冠三军

唐朝天宝年间,玄宗皇帝李世民年老昏庸,政治腐败,军队疲弱。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唐朝封疆大吏河北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叛军所至,郡邑望风而溃,不到一个月时间,叛军就攻陷了东都洛阳。

因此,各地州郡都纷纷募兵平叛勤王,何昌期立即前往连州(当时阳山属连州管辖)应募。在连州校场的比武考试中,何昌期能拉开二石(即240斤)硬弓,“超距加人一等”(“超距”就是跳跃的意思,是一项武术动作,相当于现代的跳高、跳远)。郡守见何昌期武功特别,立即录用,并命为裨将派往河北。

为平息安碌山的叛乱,唐玄宗命大将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朔方军平叛。安禄山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他的干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大同军阻击郭子仪军队。

何昌期此时在朔方军为裨将,颇受统帅郭子仪器重。一日两军相遇,何昌期与军士们商议:高秀岩骁勇有谋,待他列成陈势就难以与其争锋了,不如乘他立足未稳迅速出击,取得先机,方能求一胜。

紧急部署妥当,何昌期策马扬刀,率先上阵杀敌。此时叛军阵脚未稳,神勇的何昌期冲将过来,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叛军一时乱作一团。朔方军众军士在他鼓舞下皆奋勇攻入敌阵,高秀岩部队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何昌期率领的这次胜仗是叛军起兵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打击,大挫其嚣张气焰,振奋了唐朝军队的军威,而何昌期更成为了朔方军英勇杀敌的典范,被誉为“何十万”,谓之一人能当十万大军。在他的模范影响下,朔方军取得了大同之战的胜利,敲响了安禄山叛军最后灭亡的丧钟。

为表彰何昌期的卓著功勋,后来朝廷升他为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何昌期告老还乡,贞元末年逝世,葬于阳山七拱镇。

何家营鼓乐: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作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何昌期的军功伟绩鲜为人知,而他晚年所保留的盛唐鼓乐却被他的后裔们发扬光大。何家营,位于陕西省西安长安韦曲西南,相传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何昌期的军营及庄园旧址。

何昌期晚年常与名士杜甫、郑广文交游,又十分喜欢唐代的音乐,于是组织鼓乐社演奏当时盛行的乐曲以自娱。以后,奏乐之技在何家营世代相传,耕读之暇,他们吹笙弄管,敲锣击鼓,其乐融融,到现在形成了驰名中外的长安何家营鼓乐。专家称之为“活在地面上的兵马俑”、“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存有唐朝手书乐谱

据西安媒体报道,何家营鼓乐社存有唐开元五年(717年)的手书乐谱,现存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

何家营鼓乐,是以打击乐器的鼓为主,及与笛、笙、管等吹奏乐器混合演奏的大型乐种。在师承关系上,鼓乐原分玄和释两家。何家营鼓乐乐器的音调和保留曲目近于僧家,但又不断吸收民间乐调,形成高扬、浑厚、热烈而奔放的俗家演奏风格,同时又保留了宫廷音乐典雅清幽的色彩。

何家营鼓乐演奏的乐器以鼓、锣、铙、钹、木鱼、水铃、去锣、方匣子为主,加以笛、笙、管等吹奏乐器。演奏形式分行乐和坐乐两大类。行乐是行走时演奏乐曲,所用乐器较为简单,多为单牌子散曲,节奏规律、严整;坐乐为坐着演奏的曲牌,人员众多,场面壮观,乐曲舒展激越,颇具将军风范。

据统计,何家营鼓乐的重点乐谱有百余首,全系手抄本,属俗字谱式。从曲目看,有见于唐宋大曲的《小梁州》、《游声》、《后庭花》等,还有见于唐宋杂曲的《料峭》、《十八拍》、《南浦春》、《文王登殿》、《黄觉寺》等一些民间小调,名目纷繁,独具特色。

近年来,在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的支持下,以民办公助的形式建立了鼓乐陈列馆。这是中国第一家民间自办的音乐陈列馆,为中外学者、旅游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幸存而又活着的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窗口。

唐朝遗音震动中外

解放后,何家营鼓乐的抢救、整理、研究与演奏,经历了艰苦的岁月。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和民族音乐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才使其薪火相传,浴火重生。

“十年- ”中,惟恐民族瑰宝遭遇不测,何家营老人们将鼓乐谱和乐器疏散藏匿于至亲好友家中躲过劫难,得于幸存。1978年之后,何家营鼓乐逐渐复苏,省文化部门指派燕乐研究室专家帮助挖掘整理散失的乐谱,又拨出专款添置仪仗、服饰和各种乐器,在村中建立鼓乐陈列馆。

1981年11月,何家营鼓乐社与日本奈良市雅乐团在长安同台演出,音韵清雅、曲震云霄的何家营鼓乐,使日本人大为震惊。1987年,何家营鼓乐社与西安大吉昌、城隍庙和周至南集贤鼓乐社的艺友们一起应邀前往首都北京参加“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他们演出的唐宋遗音仿若天籁,震动京师。

对何家营鼓乐的抢救、继承和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1954年以来,先后有美国、苏联、英国、台湾等123个国家、地区、友好团体和专家学者前来这里学习和考察,专家称之为“活在地面上的兵马俑”、“中国古代的交响乐”。

据了解,近年来该社先后应邀参加了世界古遗址大会开幕式、欧亚经济论坛会、西安红五月音乐会、西安南门仿古入城仪式和长安区经贸洽谈会等专场演出。演奏《坐帐》、《将军令》、《哭长城》、《群英宴》等曲目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赞誉,一个演奏传艺、男女参与的“鼓乐热”在何家营村蔚然成风。

2000年,香港亚洲电视台西北开发之旅摄制组前来拍摄了专题。同年正月,中央电视台再次前来采访,并作专题报道。2005年6月,再度应邀晋京献演。晚会主持人分别用汉语、英语向观众介绍长安鼓乐的历史和每首乐曲的来由、意境,使中外观众听得如痴如醉。

2005年12月,何家营鼓乐社应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的邀请,赴约旦王国都安曼作了西安鼓乐专场演出,向来自全世界80多个国家近千名专家学者展示了中国古老音乐的神韵和魅力。

研究者说

籍贯官职存疑

作为岭南地区古代能征善战的将军,何昌期的生平事迹引起了不少学者的考究和探讨。关于何昌期身上的谜团,主要集中在出生地和官职上。

阳山人还是连州人?

据《阳山县志》记载,何昌期是阳山铜台(今七拱镇)人。阳山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黄远奇表示,从族谱上研究,何昌期确系阳山人。《庐江沙湾何氏宗谱》之《何氏续修家谱记》里简述了阳山何氏源流:十一世何颙迁徙阳山,开基立宗;至唐天宝年间,阳山何氏达6000多人,为当地第一世族。

黄远奇介绍,何昌期是阳山人,也葬在阳山。明清时期的《广东通志》、《阳山县志》等文献,均明确记载宁国伯何昌期墓在阳山通儒乡龙鼻冈,后遭破坏,今遗址难寻。更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阳山境内已无法找到何昌期的直系后裔了。

另外有学者认为,何昌期的祖父何言,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卒于镇溪洞,立庙祀墓于方岳山(今连州境内)。何昌期的父亲何徽,继承父业镇守云浮,98岁卒,葬于连州白罗山。而何昌期生于连州,是为连州人。

黄远奇表示,古代时阳山曾属连州管辖,所以说何昌期是阳山人或连州人都是能站得住脚的。

宁国伯还是尚书?

按照历史文献记载,何昌期以显赫战功,官至千牛卫上将军(皇宫禁军司令,与正三品的宰相平级),封宁国伯。唐贞元年初(785年)告老还乡,诏封侍中(正二品)。

学者黄远奇在近年研究中新发现,何昌期可能还有尚书之官职。据阳山青莲尚书庙遗址的清乾隆十三年碑刻记载:“……阳邑青莲司主署右有一庙宇,旧名‘兰花祠’。内奉祀李尚书讳玉珪,何尚书讳昌期……”。

黄远奇表示,古之尚书,相当于今天的部长,可惜碑刻无记载是何部之尚书,“这也有可能是后世封赠,非其生前实任官职。”

七拱镇 阳山县辖镇。民国时称七拱区,后改第三区。建国初,仍为第三区,1952年改七拱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区。1987年建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218平方公里,人口3.2万,为县主要侨乡。国道107线和省道1956线纵横过境。辖七拱、新岗、草陂、芙蓉、潭村、和平、联坑、冷饭坑、火岗、塘坪、佳礼、西路、合上13个管理区(村委会)和1个居委…… 详细++


下一名人:陈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