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山东省 > 济南市 > 莱芜区人物

潘绍烈


[]

  潘绍烈(1796一1881),字子骏,号西村,今莱芜市莱城区张家洼办事处杨家镇村人。乙酉科拔贡,戊子科举人,己丑科联捷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敕封文林郎散馆。后为元氏县(今河北省)知县,随任瓯宁县(今福建省)知县,回家丁忧三年不再复出,至本县汶源书院任主讲,善书法,对境内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今其旧宅尚在,有官帽、楷书、行书 及《潘太史遗稿》文本等存世。
  
  潘绍烈于嘉庆元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时即天资聪颖,喜爱读书。因为家庭贫困不能自给,入塾不久即-辍学在家,放牛打柴,得闲仍手不释卷,书声琅琅。堂兄潘绍龙时为济南藩署椽吏(掌管粮米、伙食供给的小官),为人乐善笃义,听说后十分惋惜,主动把绍烈叫来义塾,和他的子侄同师就读,连上学用的笔墨纸砚等都一概承担下来,并在生活中不断给绍烈家庭予以周济。出资供绍烈赴县城参加考试,后又将绍烈接到省城读书,遇到才华出众的人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便领着绍烈前去拜访,请求指教文章的优劣。耳濡目染之下,潘绍烈的学问得以砥砺,见识增长了许多。有时绍烈贪玩偷懒,堂兄就非常严厉地批评训斥,从不宽容留以情面。在堂兄的严厉管束督促之下,绍烈读书十分刻苦用功,历经十几载寒暑,学识逐渐渊博,文章日臻圆熟,终于在乙酉年(道光五年,1825年)考中秀才,三年后(道光八年,1828年)考取举人,次年(即道光九年,1829年)考中进士,时绍烈年33岁。因为是考取举人后随即考中进士,故榜称“联捷”。考中进士后,皇帝又亲自主持,举行了二轮殿试,因绍烈诗文书法俱佳,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并敕封为文林郎散馆,留在京城编史修志,校点天下文章,潘绍烈被封为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知道,凡派往翰林院的,均是高材生。他因年少才俊,深为同僚所妒,多有谗言低毁,被贬谪出京城,到元氏县做了一任知县。在元氏县令任上,他革除陈弊,广兴商贸渔盐之利,多有惠政,百姓称颂。因不善逢迎往来之法,甚不为上司所重,藉以口实,不久易地瓯宁,又做了一任知县。在瓯宁县,他初衷不改,“为官心存君国”,虽处江湖之远,仍殚精竭虑,兴利除弊。在其治下,瓯宁一片清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深为百姓和当地士绅所拥戴。
  潘绍烈在两地任县令时,善折狱,析奇案,毁淫祠,打内监,人称他为“强项令”。
  有一天,潘绍烈端坐大堂,有两个乡民扯着一幅棉条争讼。都说棉条是自己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潘绍烈简单地问了几句,调和说:“一幅棉条,几尺布,何必因此伤了和气呢。依我之见,把这幅棉条撕成两份,你二人抓阉平分如何?”其中一人认可,另一人力争说:“我好好一幅棉条给俺撕开不说,还要两人分,我不服。”潘绍烈哈哈大笑:“此案已明,认可者输,力争者赢。”有这么兄弟俩合用一口水井。哥哥使坏不叫弟弟从院里提水,四邻劝解不下,官司打到公堂上。哥哥说:“井虽是祖上留下的,地基却是我分着的,井在我分着的地里,应归我所有。”弟弟说:“大老爷,井是祖上留下来的,我兄弟两人共用,我提水得从哥哥院里走。我不是要井,只要求兄嫂允许我经他院去提水。”潘绍烈听罢点点头,和其兄长商量,兄长说啥也不松嘴。潘绍烈一虎脸,拍拍惊堂木说:“井属二人所有,院子是兄长的,兄长有权做主,不让你走,你也无法。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纠纷,可平分其井,每人一半。”弟弟说:“大老爷,我分的一半在哥哥院子里,还不是和没有一样吗?”潘绍烈告诉其弟说:“你分的一半,没法去提水不要紧,可是你有主权,可以当污水池用嘛!”弟弟说:“大老爷,这个分法不行,倒上脏东西两家都不能用了,好好的一眼吃水井,就瞎了。”潘绍烈说:“你欲和哥哥合用,你哥不肯,说明你哥哥无情。你如往井里投以污物,你哥哥也就不能用了,他如愿意用,自然会和你商量着办。”弟弟觉得有理,磕谢说:“俺愿意听大老爷判断。”哥哥恍然大悟,他怕弟弟往井中投污物,同意弟弟继续从院子里提水走路,从此不再争执。
  到了鸦片战争前后,朝政黑暗,外敌鼠觑,吏治十分腐败,买官卖官,劫掠豪夺之风盛行,官场丑闻不断。潘绍烈看不惯官场中人的所为,又不愿与恶者同流合污,渐渐有了辞官家居、归隐田园的打算。
  在瓯宁县令行将任满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按照清朝的旧制,官吏必须暂辞官位,回家守节尽孝三年。之后,“悬车归家”,执意不再复出。潘绍烈时年不惑,恰与靖节先生归隐田园时同龄。不久,应侯冬柏先生盛邀,到汶源书院担任主讲,以此执教于杏坛,倾尽半生心血给后学者讲明“修己治人之道,养其忠君爱国之心,于文章尔雅之地,以备折卫御侮之用”。并呕心沥血地著书立说,有《潘太公遗稿》留世。
  虽然翰林院庶吉士潘绍烈去世已一个多世纪,但他一生勤奋好学、兴利除弊、造福一方、淡泊名利、倾心治学的大志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却值得后人敬仰。
  


下一名人:张梅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