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厦门大学名人介绍(2)

厦门大学名人介绍(2)

16、梁敬魁 著名物理化学家(19312019)
  • 梁敬魁
  梁敬魁,物理化学家 1931年4月28日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0年在苏联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研究所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功能材料的多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相图和点阵常数精确测定方面作了大量系统……[详细]
17、曾融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2019)
  • 曾融生
  曾融生1924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平潭,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融生是中国地壳深部构造研究工作的开创者,在我国深地震测深、深地震反射探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等方面开展了开创性的工作,在深部构造与动力学、青藏高原隆升机制、地震构造与发震机理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对我国固体地球物理科学事业和地球……[详细]
18、张乾二 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2020)
  • 张乾二
  张乾二, 物理化学家 1928年8月15日生于福建惠安。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性质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标准化,并将弱场和强场理论的计算相互沟通,改进和简化计算方法的普适化。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在原则簇化学键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旋转群─点群变换系数的闭合表达……[详细]
19、焦念志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焦念志
  焦念志,男,1962年出生,生物海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海洋微型生物与地球圈层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海洋研究委员会“微型生物碳泵(MCP)”科学工作组联合主席。自1991年起聚焦海洋微型生物研究,通过近20年的积累和深化,在原绿球藻、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菌(AAPB)等微型生物的生态过程、监测技术、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若干创新和……[详细]
20、吴新涛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吴新涛
  吴新涛,物理化学家 1939年4月6日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该所副所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详细]
21、万惠霖 中国科学院院士
  • 万惠霖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 1938年11月20日生于湖北汉口,籍贯湖北汉阳。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曾任该校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催化化学研究。先后参加了络合催化理论、化学模拟生物固氮及催化作用的量子化学等基础研究工作,均取得成果。在轻烷临氧定向转化研究方面……[详细]
22、曾呈奎 中国科学院院士(19092005)
  • 曾呈奎
  曾呈奎(1909 年6 月18日-2005年1月20日),著名海洋生物学家,福建省厦门人。193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植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广州岭南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和拉克哈姆博士后工作。1943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任副研究员,负责海藻研究工作,特别是琼胶及琼胶海藻的资源及增养殖的研究。1946年底回国在山东……[详细]
23、黄本立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黄本立
  黄本立,光谱化学家 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45-1949年就读于岭南大学物理系。厦门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代分析化学研究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及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主编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原子光谱/质谱分析研究。早年创立了可测定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新型双电弧光源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详细]
24、谢毅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谢毅
  谢毅,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67年7月23日出生于安徽省阜阳市,籍贯安徽安庆。198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96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无机固体化学研究。建立了溶剂热制备非氧化物材料的方法,提出了多种二元特征结构协同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结构的功能纳米材料的构筑;提出了利用无机固体中丰富的相变行为及半导体二维超薄结构等新思路来实现电、声输运的同……[详细]
25、林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林群
  林群, 数学家 1935年7月15日生于福建连江。195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代表性成果有:对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寻找高性能的有限元算法,包括寻找有限元误差的符号、大小以及后验判断,削减误差的方法(如外推、超收敛)等,最终使得简单元、粗网格也能具有高精度和可靠……[详细]
26、蔡启瑞 中国科学院院士(19142016)
  • 蔡启瑞
  蔡启瑞,物理化学家 1914年1月7日生于福建同安。193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0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阐述了过渡金属化合物对不饱和有机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的络合活化催化作用的理论概念,并用于关联含过渡金属及其他d-区原子或离子的活性位对某些类型的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和金属酶催化作用。提出了类立方烷型原子簇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详细]
27、唐崇惕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唐崇惕
  唐崇惕,女,寄生虫学家。1929年11月26日出生,福建福州人。195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厦门大学生物系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研究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寄生虫种类,主要成果有:1、阐明了日本血吸虫在终末宿主体内异位寄生的原因和机理,并提出预防措施研究婴幼儿绦虫病,发现婴幼儿西里伯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人居处的一种食肉性蚂蚁,阐明了本病原的全程生活史及婴幼儿防病方法发现呼伦……[详细]
28、郑兰荪 无机化学家
  • 郑兰荪
  郑兰荪,无机化学家 1954年10月22日生于福建厦门,籍贯江苏吴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获美国Rice大学博士学位。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原子团簇科学研究。运用激光溅射、交叉离子-分子束、离子选择囚禁等技术,设计了独特的激光溅射团簇离子源,研制了多台激光产生原子团簇合成装置,发现了一系列新型团簇,研究了它们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液相电弧、……[详细]
29、田中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田中群
  田中群,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5年生于福建厦门。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7年获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谱学电化学研究。获得了多种纯过渡金属体系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谱图,证实了VIIIB族过渡金属具有弱SERS效应,并应用于燃……[详细]
30、孙世刚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孙世刚
  孙世刚,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教授。1954年7月生于重庆市万州区,籍贯重庆万州。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电化学和表界面科学研究。提出电催化活性位的结构模型,揭示了表面原子排列结构与电催化性能的构效关系。发展了高灵敏度、高时间分辨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方法,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阐明了多种有机小分子与铂电极表面相互作用的机制。创建……[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