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历史事件_土木堡之变 相关人物介绍

历史事件_土木堡之变 相关人物介绍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土木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不允许文武大臣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决定回师。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就水,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明军只得仓促应战,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二线部队出身的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相关人物
明英宗朱祁镇 (14271464) 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正统 天顺
  •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明英宗(1427-1464)朱祁镇,汉族,明朝第六位皇帝。年号正统、天顺。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 ,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 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成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元年(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详细]
王振 (?~1449) 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
   王振,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略通经书,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其本来是一个教书先生,后来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将樊忠锤杀。史称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本来是一个极为失败的教书先生,自阉进宫,当……[详细]
也先 (14071454) 女医·明妃传
  也先(1407-1454年),是相当中国明朝中叶时蒙古瓦剌部领袖,在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极盛。也先的父亲脱欢统一了蒙古东部地区,并由北元的后代脱脱不花取得了可汗之位,也先在1439年继承成为首领,向东发展,征服了女真,降伏朝鲜,并以明朝拒绝贸易之名进攻明朝,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一战中,打败明军,俘虏了明英宗并包围北京城,后围攻不成,退行并释回明英宗。他统治时,致力于加强大汗的统治力,控制各个诸侯,……[详细]
邝埜 (13851449) 明朝兵部尚书
  邝埜(Kuàng Yě)(1385年-1449年),字孟质,别号朴斋,湖南省宜章县城南乡新田村邝家门自然村人,出自宜章广田洞邝氏。明朝中期兵部尚书。永乐九年(1411年),邝埜中辛卯科三甲第二十七名进士,授监察御史。历任陕西按察副使、应天府尹、兵部右侍郎。正统十年(1445年),进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也先入境,宦官王振主张亲征,邝埜劝阻,英宗不听,明军出征,直至土木之变,邝埜死于乱……[详细]
  王佐(1384~1449) 字孟辅,明代庆云人,《明史》167卷有传。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初迁至庆云县三王村。王佐自幼聪颖好学,为人坦诚,谙于礼仪,有誉于乡,人称孝廉。明永乐九年(1411年),应试中举,观于太学,博览群书,贯通经史百家,精于理财之道。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王佐任吏科给事中,奏对详雅,仪态端庄,博得皇太子朱瞻基青睐。明宣德元年(1426年),王佐晋升为户部左侍郎……[详细]
  张辅(1375年-1449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明成祖时大将张玉之子,明代重臣。早年随父参加靖难之役,累封信安伯、新城侯。永乐四年(1406年),率军南征安南,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阯,设交趾布政司。战后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袭诰券。自永乐七年(1409年)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乱,并出任交趾总兵官。永乐十四年(1416年)被召还。张辅先后四至交阯,史称其“凡……[详细]
  朱勇(1391-1449年),字惟真,永乐五年(1407年)袭成国公。后掌都督府事,留守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跟随朱棣北征蒙古。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叛乱,朱勇跟随宣宗出兵讨伐。大军出城后,朱勇建议兵贵神速,应全速前进。宣宗采纳,大军直抵叛军盘踞的青州城下。朱高煦慑于威势,出城投降。宣德三年(1428年),朱勇进封太子太保,主管明朝的中央军——京营。以后宣宗每次到边境巡视,朱勇……[详细]
曹鼐 (14021449) 明朝首辅
  曹鼐,明朝政治家,正统年间内阁首辅,明宣宗宣德八年(1433)癸丑科状元,初授修撰,累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正统十一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1446年-1449年)任当朝首辅。曹鼐大魁天下后,入翰林,授修撰。英宗即位后,充经筵讲官,撰成《宣宗实录》后,进侍讲,锡三品章服。正统六年(1441)由宰相杨荣、杨士奇推荐,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曹鼐(1402年-1449年),字万钟,谥文忠,明朝北平承宣布……[详细]
井源 (?~1449)
  井源,字永清,明代顺德府(邢台市)南和县井家庄人,官至驸马都尉,土木之难中,为国牺牲,追封为巨鹿侯。井源自幼入学读书,酷爱习武,少有抱负,时北方边患频仍,井源决心投笔从戎,保境安民。井源投军后,军事才能得到发挥,他-,骁勇善战,出奇制胜,立下赫赫战功,累受皇帝敕令嘉奖。井源因战功尚娶嘉兴大长公主,官授驸马都尉。担任英宗随驾扈从。蒙古也先部落入侵大明,英宗御驾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内阁学士曹鼐、驸马都……[详细]
  张益,字士谦,号蠢庵,出生于1395年,作品《姑苏志、列卿记、图绘宝鉴续纂、无声诗史、明画录》。[明](1395—1449)字士谦,号蠢庵,昆山(今江苏昆山)人,一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授中书舍人,改大理评事,与修《宣宗实录》,迁修撰,博学强记,诗文操笔立就,为三杨所重,进侍读学士,正统十四年入直文渊阁,死于土木堡之难,谥文僖。文章雅健,工楷书。与夏景同郡,同登第,亦……[详细]
丁铉 (?~1449)
  丁铉,字用济,今江西省丰城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中进士,正三品。历任工、刑、吏三部员外郎,晋升刑部郎中.正统三年〔1438年〕升刑部右侍郎.正统九年(1444年)负责四川茶课,奏请削减茶叶,来等待丰年.后来赈饥江淮地区及山东、河南,百姓都很依赖他.平时看起来恭敬谨慎好像没有能力,遇事却都治理得很好.1449年,随明英宗北征,在土木之变中阵亡,追赠刑部尚书.他的儿子丁琥被授官大理评事.后来赠谥……[详细]
樊忠 (14001449) 女医·明妃传
  樊忠(1400~1449),陕西人氏,字号不详,明朝世袭将官,武力过人,因耍一手好锤,在英宗驾前担任护卫,因诛杀中国历史上遗臭万年的大宦官王振而出现在部分历史教科书中。土木堡之变中,权倾一时的司礼监王振不顾百官反对而挟持明英宗出征瓦剌。征途中,王振为私人利益而置三军安危于不顾,屡作错误决策,致使20万明军陷入绝境,20万大军全军覆没。(官方号称为50万)当时,明英宗身边的护卫将军樊忠义愤填膺,喝道……[详细]
  萧维祯(?-1472年),初名兆以,以字行,江西庐陵县人,明朝都御史、进士出身。宣德五年(1430年),登进士,授刑部主事。正统初年,淘汰官员,刑部尚书魏源请奏留他,后升任郎中、又升大理寺丞,跟从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中逃亡。之後,担任大理寺少卿,次年进大理寺卿。后加封太子少保,升任都察院右都御史。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调任南京刑部尚书,后调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成化元年(1465年),因病致仕。……[详细]
  杨善(1384年—1458年),字思敬,明朝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区)人。永乐元年(1403年),任鸿胪寺序班,进右寺丞。仁宗即位,擢鸿胪寺卿。正统时擢礼部左侍郎。后使瓦剌迎英宗归。英宗复辟,封兴济伯。天顺元年(1457年),以兴济伯兼礼部尚书署部事。天顺二年(1458年)卒,年七十五。赠兴济侯,谥忠敏。杨善十七岁中诸生。此后朱棣起兵(1399年),发起了“靖难之战”,杨善因为参与守城有功授典仪所引礼……[详细]
李贤 (14081467) 明朝首辅
  • 李贤
  李贤(1408年—1467年1月22日),字原德,谥文达,邓(今河南邓州市)人。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为一代治世良臣。官至少保、吏部尚书、大学士,廉洁奉公,政绩卓著。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并著有著《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天顺日录》、《古穰文集》等书。初入仕途李贤,考中乡试第一名,宣德八年(1433),成为进士。奉命到河津考察蝗灾,被任为验封司主事。少师杨士奇想见……[详细]
邓棨 (?~1449)
  邓棨(?-1449年),字孟扩,江西南城县人。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登进士,授监察御史,奉敕巡按蘇州、松州府等,任期满后将离去,当地百姓赴阙乞留,后批准。之後因丁忧离职。宣德十年,杨士奇举荐邓棨担任陕西按察使。正统十年(1445年),担任右副都御史。明英宗北伐,跟从出征,大军抵达居庸关,其上疏请求英宗返回北京。在宣府、大同时,再次上章,均不被批准。土木之变时,同行人要求他自行脱难,邓棨则称:……[详细]
  吴克忠,原名答兰,恭顺伯吴允诚子,蒙古人。帝征瓦剌,允诚父子皆从。师还,命仍居凉州备边。允诚卒,赠国公,命答兰更名克忠,袭其爵。再征阿鲁台,从行。三征阿鲁台,复从。兄弟皆有功。洪熙元年以戚里恩,克忠进侯。时弟管者已积功至都指挥同知,亦封广义伯。克忠尝充副总兵巡边。正统九年统兵出喜峰口,征兀良哈,有功,加太子太保。土木之变,克忠与其弟都督克勤子瑾为后拒。寇突至,骤战不胜。敌兵据山上,飞矢石如雨,官军……[详细]
  吴克勤早年随父、兄吴克忠归附明朝,后屡次与父参与明成祖北征。土木之变时,其与兄吴克忠俱殁于阵,其赠遵化伯,谥僖敏。有一子吴瑾。 明朝著名将领。吴克勤(14世纪?-1449年),吴允诚三子,蒙古人,明朝军事将领。有一子吴瑾。《明史》(卷156):“命答兰更名克忠,袭其爵。再征阿鲁台,从行。三征阿鲁台,复从。兄弟皆有功。洪熙元年以戚里恩,克忠进侯。时管者已积功至都指挥同知,亦封广义伯。克忠尝充副总兵巡……[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