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安徽省 > 宣城市历史人物介绍10

宣城市历史人物介绍10

  唐耀(1905~)泾县黄田村人。著名科学家。早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民国24 年(1935 年)获得洛氏基金会奖学金赴美国学习。民国27 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并考察了加拿大、英、法、德等国。他对木材解剖有精深研究,在国内外颇有声誉。曾任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84 年获中国林学会“劲松奖”。曾为云南省第三、五届人大代表、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详细]
  吴寿祺(1913~)泾县茂林人。抗战期间在广益中学茂林分校执教,兼总务主任。建国后,任安徽大学教授,安徽大学历史系主任,并担任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委员。……[详细]
  朱幼鸿(1870~1952)又名畴,泾县黄田人。光绪中叶随父在浙江牙厘局襄事,曾任浙江铜元局总办。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委其父朱鸿度于上海招商创办机器纺织局,朱幼鸿受命参与。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捐纳道员,代理杭嘉湖数月,接着至沪经商。嗣后朱幼鸿兼并裕源纱厂全部股本,独资经营,颇获效益。先后于上海创办裕通、裕亨纱厂、裕丰面粉厂,在汉口开设裕隆面粉厂,在江苏支塘开设裕泰纱厂,在高邮开设裕亨面粉厂,在苏北、山东开盐场。在长江中下游各大……[详细]
  吕坤秀(1888~1914),行名贤满,字坤秀(一作昆秀),近代女诗人,吕碧城之妹。先后在吉林、厦门女子师范学校任教。为侍奉母亲未嫁,27 岁病卒于厦门女师,名声不如诸姐显扬。生前诗稿在沪被窃。惟其父《静然斋杂著》后附诗九首,《安徽名媛诗词征略》录其诗2 首。诗集《灵华阁诗稿》和《撤珥集》均已散佚。……[详细]
  吕美荪(1879~?),行名贤鈖,后改眉孙、眉生,又易美荪,字清扬,号仲素,别署齐州女布衣。近代女诗人,吕碧城二姐。工诗词,尤精古体诗。历任天津北洋女子公学监督、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女子美术学校、安徽第二女子师范校长。民国24 年(1935 年)东游日本,旅居南京多年,晚年寄寓青岛。著有《眉生诗稿词稿》(《吕氏三姊妹集》之一种)、《辽东小草》、《葂丽园诗》、《阳春白雪词》、《瀛洲诗访记》和《葂丽园随笔》等诗文。章士钊早年曾在吕美荪来……[详细]
  吕惠如(1875~1925),原名湘,行名贤钟,字惠如(一作蕙如),又字云英,近代女词人、教育家,吕碧城长姐。九岁能诗,工书善画,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多年。其诗稿多佚,惟有《惠如诗稿词稿文存》(《吕氏三姊妹集》之一种)、《惠如长短句》(附吕碧城《晓珠词》后,计词24 首)存世。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吕惠如北上途中目睹镇江“洋楼重叠,番舶参差”,感赋一首《金缕曲》,叹道:“多少英雄期保国……想吾侪总被青山笑。忧国恨,向谁道?”……[详细]
  汪孟邹(1878~1953)学名练,行名邦伊,绩溪县城内白石鼓人。曾入江南陆师学堂学习,毕生致力新书业的发展。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集资1200 元(银元),在芜湖创办安徽省第一家新书店—— 科学图书社,传播新文化书刊,承印和发行-的《安徽俗话报》。“五四”运动时期,书社成为革命党人和学生交流新文化思想的活动场所。民国2 年(1913 年),接受-建议,赴上海创办亚东图书馆,先后任经理、董事。经营销售北京大学出版的书籍,发行《建……[详细]
  蔡秀云(1887~1960)艺名蔡瓜,皖南花鼓戏著名艺人。原籍宣城孙家埠,民国年间常在宁国演出,在广大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1952 年牵头组织宁国县花鼓戏剧团。蔡秀云毕生酷爱戏曲艺术,22 岁拜师学艺,戏路较宽,京剧、徽剧、花鼓戏样样能演,生、旦、净、丑行行皆通。特别是生行艺术,其唱腔已形成完整体系。他是“小生陶腔”创始人,唱腔清丽宏亮,刚健中透婉约,丰润中含飘逸,加上其扮相潇洒英俊,给观众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蔡秀云在艺术生涯中历尽艰……[详细]
  胡惠生(1893~?)原名道吉,别号蕙荪。泾县溪头村人。少年就读本村私塾,后去江西读书。民国6 年回家完婚后便受聘泾县纪村卫氏小学任教。后去沪谋业,加入了南社,曾担任《民报》主编、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总社。抗日战争爆发,胡惠生积极参与创办《文汇报》(民国27 年1 月创刊),任主任,主编国内要闻,宣传抗日。曾组稿报道红军、八路军情况,连载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中国红军行进》文章。报社曾因此多次遭特务暗投炸弹,其本人也收到夹有枪弹的恐吓信。民……[详细]
  洪范五(1893~1963)原名有丰,绩溪县人,从父亲洪百寿起移居休宁县万安镇。幼年就读歙城崇一学堂,民国5 年(1916 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不久任金陵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及代理馆长。民国8 年赴美留学,曾任美国国会图书馆中文部编目员,是最早在该馆任职的华人。民国10 年6 月,获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同年回国,受聘南京高等师范(后并入东南大学)图书馆学教授兼图书馆馆长。历任东南大学、政治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教授。民国13 年筹资建成……[详细]
  吴逢恩(1895~1931)又名筱明,泾县茂林人。北京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以成绩优异公费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系,5 年后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教授,西北大学、安徽大学和武汉大学教务长。每到一校不久,均因支持学生革命运动而被解职。在武汉时与董必武、李汉俊关系密切,曾任国共合作的武汉政府工务局长。民国16 年李汉俊被桂系军阀杀害,吴逢恩家亦被查抄,形势紧张,便只身返回家乡避难。后去上海,由蔡元培、李四光荐……[详细]
  江绍原(1898~1983)旌德人,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赴美国留学。民国12年(1923 年)回国后,从事民俗学翻译和研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教授。1949 年后,历任山西大学教授,科学出版社副编审、编审,商务印书馆编审。著有《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发须爪》,另译有摩尔的《宗教的出生与长成》。……[详细]
  吴之瀚(?~1978)泾县茂林人。早年留学德国攻读建筑工程学,学成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任教授。建国后历任同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等职。……[详细]
  李紫翔(1902~1979),原名延瑞,曾化名董志诚,泾县南容乡人。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小学毕业后,父母亡故,因颖悟好学,得族人资助,于民国9 年(1920 年)秋考入安徽省第四师范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投入择师运动,驱走封建-的举人校长。在教师恽代英、萧楚女的影响下,与同学吴化之等再次带头反对武举人任校长,因而被捕入狱。民国11 年春出狱后去安源路矿子弟学校任教,后任校长。同年秋经吴化之介绍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中……[详细]
  吴则虞(1913~1977),泾县茂林人。资质聪颖,幼受家学,4 岁习字,6 岁习诗。父母逝世后,寄养于叔父家刻苦读书。21 岁去无锡向名师陈石遗、杨秩夫求教,备受赏识。经陈石遗介绍,去苏州谒见国学大师章太炎,因对答如流,被章太炎收为入室弟子,并加入章氏“国学讲习会”,专攻文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在学术思想和和治学方法上受章太炎影响很深,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青年时曾与吴组缃等在泾县茂林养正小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南岳师范学院、重庆女子……[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