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历史人物介绍4

荔湾区历史人物介绍4

  吴汝鎏 ( 1908~1938), 原籍广东新会县,世居广州西关兴贤坊。民国18年(1929)毕业于广东航校第三期。民国21年淞沪抗战爆发,吴氏随队北上参战,支援十九路军,广东机队以丁纪徐为队长,吴为分队长,率领飞机七架,由广州飞往长沙作准备。随后随队回广州。稍后,出任广东航空学校飞行主任。随着淞沪之战升级,日机多架轰炸乔司机场,吴汝鎏在队长丁纪徐率领下与队友陈信原等,与敌机激战。由于当时中国空军飞机空战能力较差,且被敌机群围攻,吴机不……[详细]
  梁毅文(1903-1991),女,祖籍广东番禺县。宣统末年(1911)起,就读于香港庇理罗士学校及广州坤维女校小学和中学。1917-1923年。在广州夏葛医校医学系学习,毕业后在上海妇儒医院任住院医师。1925年在广州夏葛医学校附属柔济医院、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纪念医院工作。翌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妇产儿科。1928年任柔济医院妇产科主任。1929年到美国费城女子医学院进修妇产科,取得医学博士学位。1931年到奥地利维也纳医学中心进修妇产……[详细]
  姚常(一作姚长,生卒年月不详),芳村大冲口人。民国13年(1924)7月,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农民自卫军,姚常任自卫军大队长。民国13年(1924)10月10日,广州大买办陈廉伯和佛山的陈恭绶等发动广州商团公开叛乱,进攻广东革命政府。10月15日,姚常奉命率领农民自卫军几百人参加平定叛乱战斗。农民军由芳村大冲口横渡珠江攻打黄沙、梯云桥等地商团阵地,经激战后,俘虏商团100多人,缴枪100余支。当晚广东省革命政府平定了……[详细]
  李公侠(1880~1961),又名克浓,祖籍番禺县大石乡大山村,大革命后迁居赤岗(今东漖镇海南村赤岗),出身农民。民国13年(1924)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夏,中共广东省党组织派黄谦等20多名农-动特派员到番禺等地组织农-动,建立党的组织,李公侠为农-动特派员之一。民国16年(1927)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李公侠隐蔽起来,翌年被捕。与他同时从事农运的好友李景星,广州起义失败后逃到广西,加入桂系,后随桂军到广州,才知道李公侠在狱中。……[详细]
  原基(1880~1958),东漖镇葵蓬村凤溪人,出身农民。民国13年(1924)便投身农-动,翌年被中共广东省党组织任命为农民特派员,在广三铁路沿线一带的农村发展农会、组织农军。民国15年,原基被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前夕,原基负责组织农军。广州起义爆发,他带领南海农军的一部分到碧华与广州市郊一、三区农军会合,先攻下秀水(五眼桥)警察局,接着攻克石围塘火车站,有力地支援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原基隐……[详细]
  梁纪佩(生卒年不详),祖籍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芙蓉赤岗村(今东漖镇海南村赤岗),号“醉眠山人”。少时好览群书、研究经史。19岁时到南洋游历,在吉隆坡任侨商黄陆佑家的家庭教师时,认识革命党人尤列,并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后回国从事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活动,担任过《觉魂报》、《安雅报》、《羊城报》的主笔,曾在报端控告当时的两广巡阅使岑春煊的十大罪状,还参与了炸杀凤山将军一事。辛亥革命后,梁纪佩曾一度当过南海县的参议员,后不愿与军阀官僚为伍,便隐居广……[详细]
  • 黄世仲
  黄世仲(1872~1912),又名黄小配,黄耀恭之弟,别号“禺山世次郎”,又号“世界一个人”,笔名“黄帝嫡裔”。早年就读于佛山书院,后因家境渐贫,一度在广州谋生。后与其兄同往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谋生。曾在保皇会的《天南新报》任记者、。随后参加了孙中山老友尤列领导的“中和堂”,在政治上与保皇会决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回香港,在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当记者。次年,在香港与郑贯公办起《世界公益报》和《广东日报》(与《中国日报》合……[详细]
  黄耀恭(1871~1942),番禺县崇文社(乡)西塱村(今东漖镇西塱村大桥)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青年时曾在乡间麦村学堂任教。清光绪十七年(1891),他与其弟黄世仲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谋生。光绪二十六至二十七年间,任星洲《大南报》,加入孙中山老友尤列创设的“中和堂”(同盟会前身)。后到香港参加中国同盟会,热情支持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并在香港众多报纸任记者及。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黄耀恭用了“耀恭”、“耀公”、“伯耀”等笔名……[详细]
  郭泽乾(1847~1923),字惕馀,番禺县茭塘司崇文社(乡)东漖村(今东漖镇东漖村)人。郭泽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年未二十,学问上已颇有成就,但先后两次参加乡试,却名落孙山。家贫无以为生,亲友劝他弃文从商,以摆脱贫困,但他谢绝亲友的好意,且更加发奋读书,终于在清光绪四年(1878)中了举人,出任惠州府教谕。光绪二十四年,因母逝而辞官返乡,后再未涉足仕途。郭泽乾返乡后,非常关心家乡的各项事业。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东漖村世德堂创……[详细]
  李辀(1490~1545),字文舆,号过斋,番禺县崇文社(乡)西塱村(今东漖镇西塱村)人。自幼聪明,10岁能写文章。明正德八年(1513)被推荐乡试,嘉靖二年(1523)中进士,出任福建侯官县知县。当时人民负担繁重,李辅上任后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制订条例,废除那些没有名目的捐税。其时狱吏与文牍官互相勾结,官府案件堆积如山,有的甚至10年也没有结案。李辅不徇情枉法,了结了这些案件,因而深得朝廷信赖,升他做南京刑部主事,再提升为郎中。后任刑……[详细]
  谭宗浚(1845~1888年),原名懋安,字叔裕。广东南海人,其父谭莹是广东著名学者、文学家。谭宗浚少承家学,聪敏强记,8岁作《人字柳赋》,一时传诵。曾肆业于菊坡精舍,从师于著名学者称澧,为东塾学派弟子。乡试中举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会试,以一甲第二名及第,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纂修,方略馆协修、教习,庶吉士,加侍读衔。曾任四川督学。休假期间,常回广州。谭宗浚是元岗村谭姓同宗,下元岗的谭氏宗祠有谭宗浚立的旗杆夹。清……[详细]
  郭彦汪 (1928—1999),广州市荔湾区(原芳村区)东漖村人。由于家境贫寒,十岁就-辍学,十二岁就只身到香港谋生,先后在粮米店、质押店当童工、杂役。从现实社会生活中深深感觉到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在业余时间则刻苦自学,并入读文化夜校。其后,于1947年得英皇英文夜校的介绍,加入司马文森主持的文艺生活社,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文艺理论,又参加茅盾、郭沫若、夏衍等革命作家主讲的文学讲座,从此逐步走上文学的台阶,开始一生的写作生活……[详细]
  • 潘仕成
  潘仕成,字德畲,又称德舆、德隅。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早年继承家业经营盐务,后承办海防和战船军工生产,遂成巨富。潘仕成青年时代原有志于科举成名,走仕子功成之路,故取名仕成。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顺天(北京区)乡试,得副榜贡生。适逢京城灾荒,捐赈巨款救济饥民,得钦赐举人。自后无心官场角逐而务实奉公,以劳绩显著,受清帝赏戴花翎,加布政使衔,道光二十七年,授两广盐运使、浙江盐运使等职。在第一、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他奉命督办沿海七省战船,并自……[详细]
  黄伯耀(1863~1940年前后),清番禺县茭塘司崇文二十四乡大桥(今广州市芳村区)人。他少年时期在佛山读书,十三四岁时就帮助父亲所管理的纸店记账。成年后回家乡麦村学堂教书,郁郁不得志。1891年(一说1894年)与其弟黄世仲前往吉隆坡谋生。当时,尤列创设中和堂于英属南洋各埠,工界从之如归,伯耀加入中和堂,成为其中一员。中和堂表面上是洪门会堂,实际上是孙中山领导的兴中会外围组织。伯耀的文章写得很好,经常为当地华文报纸撰稿,文名渐著。其后……[详细]
  黄谦(1880~1928),祖籍南海县神安司大通堡西滘村(今东漖镇葵蓬村凤溪),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7岁开始读书,13岁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其后除教过4年私塾和经营毛衣缝织店外,长期在家务农,深受地主豪绅的压迫剥削。民国13年(1924)1月,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是年秋,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梁伯如到广州南郊指导组织农民协会,黄谦投身其中,并很快成为农运的骨干,在凤溪乡成立了农民协会,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苛捐杂税、减租减……[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