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历史人物介绍3

荔湾区历史人物介绍3

  熊飞影(1911~1968),女,原名熊梓卿,江西人。幼时随父母逃荒到广州,转辗被卖到香港,后定居广州西关大同路。7岁到粤剧小武金山七处,随金山七之妻学粤剧花旦。粤剧名师梁坤臣发现熊飞影 声音雄厚,收她为徒,培养唱大喉。在师傅的悉心栽培下,熊飞影勤学苦练,13岁便能登台唱曲,而且音调高亢,旋律快速,音质粗犷雄亮,传神地唱出关云长、曹操、赵子龙等人物的性格,在每年歌坛花榜选举中连续三届获选,被时人称为“大喉领袖”。民国14年(1925),……[详细]
  张大经(1910~1990),原籍广东省东莞市,世居广州西关。张氏早年毕业于广州长城中学,后随画家程竹筠学书画并钻研金石篆刻,对金石家黄牧甫、邓石如最钦佩。张大经金石、书画俱能,但金石篆刻最为时人称颂,一时登门求印者甚众。名家谢稚柳、潘天寿、朱庸斋、李曲斋等,大经都曾为之治印。粤剧名演员罗家宝曾请张大经刻过多枚印章。张大经收了不少篆刻子弟,其中入室者有梁晓庄、古树安、方博仁、钟志铭等人,如今都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张大经生活俭朴,50岁以后……[详细]
靓少佳 粤剧名伶 (19071982)
  靓少佳(1907~1982),原名谭少佳,字春田。原籍广东南海县人,世居西关。幼时随父在戏班里长大,自小在武棚里练武功,12岁就开始登台“跑龙套”,随父亲流动演出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各地, 演技 日趋成熟。 民国13年~16年( 1924~1927)从被聘为第四小武、第二小武到擢升为“人寿年班”第一班的正印小武,人称粤剧“小武魁首”。30年代自组“胜寿年剧团”,除在省港澳演出外, 还到新加坡、 美国、 越南等地演出。 他功底厚实,唱做俱……[详细]
  高健伯(1905~1977),字鎏华,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民国16年(1927)随父高植生学医,30年代初在广州市龙津中路19号(祖居)自设诊所开业行医,并以救世为怀,参加善堂义诊。民国27年参加抗日医疗救伤队。不久随父到香港继续行医。香港沦陷后即回广州原医馆与妻子林秀兰中医师共同执中医业。民国期间曾任中华民国全国中医师公会联合会设计委员、广东省中医师 公会监事、广州市中医师公会监事。建国后,当选为西禅区人民代表。医疗机构大联合……[详细]
  孔泰初(1903~1985),又名孔少岳,广东番禺县人。30年代开始研究盆景栽培艺术,喜欢选愉树、九里香、福建茶等枝条较长,爆发性特强的树桩制作盆景参展。他在西关宝华直街购置的寓所,成为栽培盆景的工作间,被人称为“树仔屋”。他酷爱收集历代的山水名画,研究画中的树木形态,把苍劲挺拔、盘曲多姿的树型临摹下来,帖于门窗,透过阳光的投影,捕捉盆景造型的构图;把画中特别有型的树干、枝桠画出,对照上了盆的树桩,反复修剪成型。他首创“截干蓄枝法”造型……[详细]
  曾三多(1899~1964),原名李寿生,曾用艺名靓三多。原籍广东惠阳县,世居西关十八甫。出生粤剧世家,从小随父亲过着浪迹天涯的戏班生活。父亲死后,艺人曾来收他为养子,改名曾三多。在义父严厉的教授下,练就一套过硬的武功本领。9岁便登台表演,成功地饰演《武松杀嫂》剧中的西门庆角色。后随班到星洲、吉隆坡演出,拜武生外江聪为师,掌握了《六国大封相》剧中的公孙衍一角“坐车”要领,并在“坐车”的技巧上改进提高,人物演得生动形象,获当地华侨赠与金牌……[详细]
  黄妹(1898~1975),别名汉光,字影河,原籍广东省新会县,世居中山七路。14岁时就拜当时有名的周云生为师,初学洋庄绣品,后转学绣画。22岁时,不但绣工、画理全面,而且会染色、洗花,并独创八面旋转针法,以多种颜色的绣线掺合交错使用,色彩丰富,用来绣刻荔枝和孔雀的翎毛及鸡冠花最为神似,其法称为“立体绣”,当时被人尊称为“绣花王”的余德也称赞其法。黄妹还把旧式的直纹针法改为旋纹的针法,绣出十分逼真的老虎,被时人称作“老虎妹”。民国11年……[详细]
  简又文(1896~1979),字永真,号驭繁,笔名大华烈士。广东新会县人。祖居恩宁路逢庆中约。民国6年(1917)毕业于广州岭南学堂。后赴美留学,入欧柏林大学学习,获文学士学位,再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获宗教教育科硕士学位。民国10年回国,曾任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干事、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北平燕京大学教授、北平今是学校校长。民国15年加入国民党,先后任西北军政治工作委员、总司令部外交处处长、前敌政治部中将主任。民国17年任洛阳今是……[详细]
  庄省躬(1894~1967),字思齐,号少白,广东南海县人,出生于书香世代之家,历任下九甫文澜书院绅董。民国3年(1914)毕业于广东高等师范学院,后进入广州医学社攻读医学,三年后获得最优良成绩毕业。接着又进入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继续攻读中医,成为该所第一届毕业学员。毕业后拜顺德名医伍琼石为师,学尽其传,并在方便医院(今市一医院)实习三年。期间,又向当时名医朱锡昌博士请教,力求贯通中西医。庄省躬设医馆在和平西路50号之七。他精于治疗脑膜炎……[详细]
  白驹荣(1892~1974),原名陈荣,字少波。原籍广东顺德龙潭村。世居广州西关。父亲早逝,家境贫寒,14岁-退学当童工。19岁到天演台“志士班”学戏,经常在黄沙等地排戏,在师傅吴有山指导下,苦练基本功,开始了小生演唱艺术的生涯,随后在“天光班”演“天光戏”,从演天光戏晋升为演夜场戏。“志士班”散班后,跟师傅吴有山参加新成立的乡下班,升上第二小生,先后在“民寿年”、“汉天乐”、“国丰年”等班当第二小生,在著名演员周瑜林、千里驹的悉心传授……[详细]
  罗原觉(1891~1965),原名泽堂,字韬庵、恽卢、韬元,号 “道在瓦斋”、“菜园病叟”等。广东省南海县紫洞乡人。出生在广州西关官宦书香之家,从小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常去家居附近的西来初地、玉器墟、天光墟等古玩字画摊档浏览,逐渐产生对中国古代文物的兴趣。十多岁时在广东公学堂读书,后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中山大学前身)攻读文史专业,师从宿儒韩文举老师研习国学,并拜康有为、梁启超为师,对国学造诣日深。23岁在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开始专门从……[详细]
  肖步丹(生卒年不详),民国时期著名生草药家。出身医学世家,祖父肖绍端,是清代南海名医,著有《妇科微旨》一书;父亲肖巽平以采摘生草药为人治病为业。肖步丹从小受家庭影响,深得祖传秘诀。年青时,见村民有疾病,便攀山越岭采摘草药,煎成汤液或捣成薄贴,给病人服用,药到病除。民国初年,设医寓于西关葆昌里3号。擅长治疮疡、痘疹,有岭南生草药家之称。民国21年(1932)7月,整理历年搜集的两广出产的草药480种有关资料,编成《岭南草药录》一书。民国2……[详细]
  谢爱琼(生卒年不详),女,清末民初妇产科专家。早年在博济医院任职,后因感慨中国民间旧式接生的愚昧落后,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辞去博济医席,独资在十六甫大街70号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并增设产科讲习所(后改为产科医学校),培养接生人才。民国元年(1912)扩大妇孺医院,在大市街(今惠福西路) 建新院(三层楼),内附设产院。民国19年将产院医校改为助产学校。民国21年将新院改为正院,原旧院改为分院,共有医师4人,病床近90张,每月平均……[详细]
  蔡忠(生卒年月不详),又称高佬忠,广东海康县人。清末民初时期著名骨科医生。 少年从戏班武师新锦学艺,学得武技医术。不久,又随师远涉南洋新加坡,创制了跌打刀伤万花油。民国初年回广州,在西关丛秀南6号设跌打骨科医馆,名“普生园”,每日求诊者络绎不绝,是西关一带有名的骨科医生。武技和医术均传授给妻子及子女。妻梁敦娴(生于1891年)也是骨伤科医师。其子蔡荣(1921~1980)是广东省名老中医、广州中医学院副教授,他无私地献出祖传“跌打万花油……[详细]
  何辑屏(1897~1975),广州市人,住荔湾区昌华大街,一生从事商业,民国25~35年(1936~1946)间任广东省0联合会主席。抗战初期,任慰劳委员会委员及筹募公债委员会委员。广州沦陷后与张香圃、谭棣池等赴港,组织广州商人俱乐部,打击-商人。在香港经营汽车、轮胎生意,通过当时大后方与国外唯一的通道——滇缅路,为内地的运输补给尽力。香港沦陷时经济上遭到巨大的损失,仍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同流合污,离港到曲江。同年获选为广东省临时参议……[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