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 > 苍南历史人物介绍10

苍南历史人物介绍10

  蒲门生(1854~1886),蒲门人,以饰演生角出名,遂以此为艺名。原姓叶,名良金(后雅化为莲襟),字丽生。良金只读过几年私塾,便做了牧童、糖贩。天资聪颖,模仿他人表情逼肖,随口编唱小曲,音调浏亮。偶被一乱弹班掌班听到,便收留他随班学戏。当时社会卑视戏子。蒲门生秉性好强,以勤学苦练成名。品貌端正,风度翩翩。自恨读书不多,剧团每到一处演出,虽只数日勾留,仍要借一净室,布置书画,邀请当地文人指教,从此渐能做小诗、画梅花。吴桥诸生吴树森长蒲门……[详细]
  徐润之(1855~1919),字松生,号松龄,别署松龄道人。金乡镇人。祖上四世行医,故从小便继承家学。又曾游历对外通商口岸宁波等地,接触到西方医学,并与瑞安名医学家陈虬有交往。长期的临床经验,印证了深湛的中西医理,使他成为清末民初浙闽交界地带的名医,中西医结合的先驱。早在清末,徐润之就以治愈御史徐定超的水肿病而扬名温州。刘绍宽以为“先生一生尤擅长于温病,其心得之著亦以《温热篇》最佳。”徐润之对中医学术上“伤寒”、“温病”两大派的看法是:……[详细]
  缪元德(1205—1276),字正臣,号存斋,睦程里(今凤江乡)人。淳祜四年(1244)进士。咸淳五年(1269)差知抚州节制军马。时元兵进犯,当地屡受其害。缪元德到任后,修城郭,储粮食,节约开支,赈济饥民,掩埋枯骨。六年,改知吉州,节制忠勇、敢勇军。吉州是文天祥故乡,两人又共过事。此时文天祥罢职家居,听到缪元德来便写信迎接:“天惠仁侯,自此吏不打门,犬不夜吠矣。”七年,吉州饥荒,缪元德在做好赈济同时,向文天祥求教。天祥复信详筹救灾方略……[详细]
  吴拱宸(1871~1933),谱名振槐,字文星,号次垣,吴桥(今平等乡梧桥)人。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由其父(鹤笙)亲自课读,后又从陈筱坨学文。光绪十六年(1890)入县学,二十一年补廪膳生。科举废除后,吴拱宸治学也由八股文转向科学,特别是数学。光绪三十二年,刘绍宽任温州府中学堂(后改名浙江省第十中学)监督,请吴拱宸教数学。宣统二年(1910)三月,宜山设江南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陈筱坨挂名校长,由吴拱宸代理校务。3……[详细]
  黄庆澄(1863~1904),温州最早的数学普及工作者。原名炳达,宇钦教。改名庆澄后,号源初,又作愚初。晚年自号寿昌老人。黄车堡(在陈东乡)人。从小家境贫寒,却跌宕有奇气,治学能独抒见解,不屑随声附和。光绪十二年(1886)应府试,因“滋事”案被斥革,两年后始“开复”,仍被当局歧视。二十年,才中顺天举人。黄庆澄小时就学于张家堡杨镜澄(仲愚),与同窗刘绍宽交谊甚密切。后又共同师事瑞安孙诒让、金晦。孙、金不但学识渊博,见解新颖,又都重视自然……[详细]
  鲍铭书(1865~1937),又名潜,字竹君,别字拙中,号公素,又号筠庄,刘店村(在白沙乡)人。与刘绍宽同村、同学,体弱而早慧。出身农家,赖叔父护持,14岁应童生试,得第一名。家贫,遂授课谋生。不久患肺病咯血,课余练习“五禽戏”及书法,至30岁渐康复,再参加岁试,补为廪膳生。主持过县农桑局(设芦江寺)。科举制度废除后,与刘绍宽率先在家乡办起第一所新学制的白沙小学。但刘即去温州任职,由鲍铭书主持校事,学生成绩为江南各小学之冠。劝学所聘为劝……[详细]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白沙乡刘店村人。晚年移居平阳县城西。父庆祥为清代廪生,能诗文,工篆刻。刘绍宽周岁后丧母。少时住张家堡村,从母舅杨镜澄学文,17岁县试第一,从吴承志治考据。20岁开始教读生涯。22岁从瑞安金晦治颜、李之学。博览群书,淹通世务,向孙诒让、黄绍箕等多所请益,受维新变法思想影响,主张废科举办学堂。30岁补廪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拔贡,二十八年任龙湖书院山长。同年县学堂开办,任中文教习。二十九年……[详细]
  汤国琛(1874—1948),字献廷,江山乡都口村人。晚清优行廪贡生,少时好学,6岁能写大字,10岁出口成章。陈筱姹(宜山人)收为弟子。汤曾有联云:“青风惠我,霖雨施人”,陈赞叹说:“此子日后必能霖雨苍生。”16岁,中温州府学生考试第一名。正场试题(卧薪尝胆赋)交卷后,尤为学政徐致祥激赏,称为“义愤填膺,声调激越,一气呵成,不可抑勒,足可发聋振聩,唤醒国魂(时正值甲午中日之战后一年)”。后毕业于北京法律专门学堂,东渡日本后,又入东京苍南……[详细]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诗人。字德阳,一作德□,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咸淳七年(1271)进士。受泉州教官,历礼部架阁,转从政郎。宋亡不仕。元朝西藏僧人杨琏真伽挖掘宋帝陵墓时,林景熙收拾遗骨,葬于兰亭,植冬青树为标志,作《冬青花》以抒忠愤。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林景熙论诗主张诗文归一、根于性情。其诗多哀国怀旧之情,如《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