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元朝历史人物介绍

元朝历史人物介绍

  刘君辅(1251~1321年),字仲佐,号西桥。晋江县安仁乡永宁里祥芝(今属石狮市祥芝镇)人。其入泉始祖刘逊为抗金名将刘锜之孙,南宋中叶寓居泉州,娶长箕(祥芝旧称)杨氏女,遂家祥芝。君辅生于淳祐十一年(1251年),幼年丧父,无依无靠。长大后发奋努力,咸淳年间(1265~1274年),一度出任县主薄,后弃官经商、整顿海荡,发展渔业生产规模。由于经营有方,奋力拼搏,日积月累,逐渐成为一个在南安、同安......[详细]
  韩信同,字伯循,宁德人。生淳祐十一年(1251)。陈普第子,主建安云庄书院。至顺三年(1332)卒,年八十二。学者称为古遗先生,又号中村。此据宋完学案卷六十四。宋诗纪事作韩性同,与宋元学案、福建通志不同,未知孰是。元初,陈普讲学于石堂山。信同与其友杨琬等执弟子礼受业其门。在陈普指授下,信同对宋代濂学、洛学、关学、闽学诸典籍搜览殆遍,废寝忘食,悉心探究。在此基础上,他又对诸家经典著作重新整理。曾刊刻......[详细]
  史文泽(1202-1275年)字润甫,原籍永清,后徙居获鹿岳村(今属石家庄市郊区)。从其兄史无倪帅真定为帐前军总领。护送母亲归北京,天倪为武仙杀害。天倪府僚王守道快马飞报天泽。天泽倾资装,易甲仗南还,引兵攻武仙,收复真定。蒙古将笑乃歹怒民从武仙,驱万人将杀戮,天泽力争得释。蒙古太宗即位,史天泽受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闰、济南五路万户。南征伐金、伐宋,多有战功。公元1252年入觐,宪宗赐卫州五城为......[详细]
   孟攀鳞(1204~1267年),字驾之,原籍云内(故治在今山西大同境),元定宗初年(1246)迁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他自幼酷爱读书,少年时就善写文章,当时称为奇童。金哀宗正大七年擢为进士,后升为朝散大夫,任招讨使职。1232年,蒙古军队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金朝将亡,他北上居住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县)。金朝灭亡后,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元定宗贵由即位,授他陕西帅府详议官之职,他即将家迁于长安。......[详细]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
  孛儿只斤·图帖睦尔(1304年2月16日—1332年9月2日),蒙古帝国可汗,汗号“札牙笃可汗”。元朝第八位皇帝(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间为1328年10月16日—1329年2月27日,第二次在位时间为1329年9月8日—1332年9月2日,在位时间共计四年),庙号文宗,谥号圣明元孝皇帝。 元文宗自幼成长于汉地,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是元朝各帝中颇有建树的一位。天历二年(1329年)在大都创建奎章阁......[详细]
  火星女将军,清流人(生卒年不详)。其丈夫参加抗元斗争战死后,以妇人之身,奋起组织起义军-元朝统治者,直至战死沙场。宋末,八闽人民响应文丞相、张少保号召,为保家卫国、捐躯折颈,不可胜数。至元十四至卅一年(1277~1294),是元奇渥温王朝统治的全盛时期,面对元朝的残暴统治,福建爆发多次抗元斗争。清流许多无法忍受民族压迫的儿女参加了推翻元王朝的起义。火星女将军带领60余起义军,从清流徒步进逼将乐。遭......[详细]
乃蛮台 蒙古族 (12821348)
   乃蛮台(约1282~1348 年),蒙古族,姓扎剌儿氏,元朝名臣木华黎五世孙。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蒙古军西征,乃蛮台率兵到达海都(在今新疆开都河流域),以战功被授宣徽院使,官阶为荣禄大夫。七年(1303),担任岭北行省(辖今甘肃兰州以西和宁夏、青海、新疆的一部分)平章政事。佩金虎符。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升为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正二品)。当时,陕西关中地区,连年大旱,饥荒严重。文宗皇......[详细]
  吕师孟(1234年—1304年),中国南宋文臣。字养浩,号浩叟,安丰(今安徽省寿县西南)人,宋将吕文福之子,吕文德、吕文焕的侄儿。20岁时以荫叙入仕,到德祐元年(1275年)累升至枢密院副都承旨。 当时,吕师孟之叔吕文焕在襄阳降元,并引元军逼近临安。南宋欲利用吕师孟与吕文焕的叔侄关系,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又追封吕文德和和义郡王,意在讨好元军,准备乞和,在平江的文天祥听说后上疏“乞斩师孟衅鼓”。 ......[详细]
  杨奂(1186——1255),字焕然,号紫阳,奉天(今陕西乾县)人,早年三赴廷试不第,癸巳之变后,微服北渡,元太宗丁酉年(1237)年八月,赴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为一时首选,杨奂中第后,授河南路徵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史,三年,得请归乡,筑堂曰“归来”,卒谥文宪。元太宗窝阔台夺取中原后,采纳耶律楚材等人建议,举行过一次科举考试。录取进士都是一时名士,以杨奂为首选。但未举行会试与殿试,算不上是正规的科......[详细]
  大圭(1304~1362年),俗姓廖,字恒白,号梦观,泉州人,元大德八年(1304年)生。其父廖休庵笃信佛教。大圭自幼习儒学,擅长诗文。及长大,大圭遵从父教,到泉州开元寺出家为僧,拜高僧广漩为师。元宣政院征召大圭主持承天寺,大圭谢绝,有友人劝他接受,他写偈语回答:“水牯还生水牯儿,入田不放鼻头低,秋来禾麦多成稗,空负先农一把犁。”与友人相视一笑而罢。大圭由儒入释,故能贯通儒释两家。他曾说:“不读东......[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