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公元193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4)

公元1939年出生的名人介绍(4)

46、王广厚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王广厚
  王广厚,原子分子与团簇物理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11月生于安徽省肥西县。196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学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区分异同位素团簇和相同同位素团簇,证明团簇的形成与构成簇的同位素性质有关。观察到硅团簇表面振动模及其量子特性,氟化锂团簇一阶拉曼散……[详细]
47、曾恒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
  • 曾恒一
  曾恒一(1939.9.22- )海洋石油工程专家。1939年生于重庆。196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能源深水油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他是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开拓者之一,1989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工程、重大工程装备设计及深水技术的突破做出了贡献。主持设计我国第一艘新型单点系泊浮式生产储油船(……[详细]
48、叶大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叶大年
  叶大年(1939.7.21.—) 祖籍广东鹤山市。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1939年7月21日出生在香港,父亲是铁道工程师,母亲是普通职员。在贵州省贵阳市读完中小学,幼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志向是当一个铁道工程师。早年学习刻苦,十分喜欢数学和作文,爱动手,制图基础好。1957年高考蒙冤落第。1958……[详细]
49、洪国藩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洪国藩
  洪国藩, 分子生物学家,1939年12月24日出生,浙江宁波人。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DNA研究和基因组科学中作出了贡献。1978年发现梯度电场抵抗核酸分子扩散的效应。这一发现,导致了凝胶中DNA顺序的可读量增加30%以上提出并完成单链DNA双向测定的方法,从而能直接有效……[详细]
50、郑耀宗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郑耀宗
  郑耀宗,微电子学专家。1939年2月9日生于香港,籍贯广东中山。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67年获加拿大卑诗大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大学校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以来对金属-氧化硅-硅(MOS)系统及其器件物理和工艺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了掺氯化氢硅氧化技术,解决了当时MOS器件和集成电路阈值电压漂移、不能稳定工作的难题,使MOS器件和电路的性能、可靠性和成品率大……[详细]
51、刘竹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刘竹生
  刘竹生,火箭总体设计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究员。1939年11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籍贯黑龙江哈尔滨。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现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技术顾问。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曾负责我国首枚-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的核心技术-助推器-分离系统研制,提出了-分离方案,设计了-分离机构。在担任载人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期间,主持……[详细]
52、曾溢滔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 曾溢滔
  曾溢滔(1939.05.27- )医学遗传学家。广东省顺德市人。1965年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儿童医院研究员,曾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 长期从事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是我国遗传病基因诊断、血红蛋白病研究和胚胎工程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一整套基因诊断技术,发现了8种国际新型血红蛋白;近年来,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相结……[详细]
53、熊有伦 中国科学院院士
  • 熊有伦
  熊有伦,机械工程专家。1939年4月20日生于湖北枣阳。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毕业。华中理工大学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精密测量、机器人操作、计算机几何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精密测量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了形状误差、轮廓误差和位置误差评定的“最小区域”统一判别准则和计算机智能仲裁方法在机器人……[详细]
54、王威琪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 王威琪
  王威琪(1939.05.30- )生物医学工程学家(医学电子学),复旦大学首席教授。1939年5月30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海门市。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现任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站长、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突出贡献专家协会副会长等。 王威琪在医学电子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方面取得多项首创或优秀的成果。……[详细]
55、陶文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陶文铨
  陶文铨, 工程热物理学家。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现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动力机械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研究,推动与促进了我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详细]
56、吴宏鑫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吴宏鑫
  吴宏鑫,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家。1939年10月8日生于江苏丹徒。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航天和工业领域的自适应控制和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研究。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很强的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对于一类对象在参数估计未收敛到“真值”的过渡过程阶段,能保证系统闭环稳……[详细]
57、吴培亨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吴培亨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南京大学教授。1939年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主任。曾任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日本东北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的研究,尤长于超导电子器件的高频(微波到太赫兹波段)应用。在探索有关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详细]
58、姚建铨 中国科学院院士
  • 姚建铨
  姚建铨, 激光与光电子科学家。江苏省无锡人,1939年1月29日出生于上海。1965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毕业。天津大学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年从事激光与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研究,提出非线性双轴晶体最佳相位匹配精确计算的理论及方法,得到国际学术界的确认。提出了激光谐振腔“类高斯分布理论”。发展了高转换效率下倍频理论及准连续泵浦倍频新方法。实现了输出功率34W的内腔倍频YAG……[详细]
59、费维扬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费维扬
  费维扬,1939年7月出生于上海市,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针对能源、资源和环保等领域的迫切需要,在萃取、吸收等传质分离设备的数学模型、设计放大和性能强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的结合。近年来,开展了CO2捕集过程强化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各一项,省、部委科……[详细]
60、李惕碚 中国科学院院士
  • 李惕碚
  李惕碚(1939- )高能天体物理学家。1939年生于重庆,原籍湖南攸县。196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天体高能辐射的空间观测与研究首席科学家。李惕碚教授在云南高山站进行了多年的宇宙线研究,从70年代开始倡议并组织开拓了我国高能天体物理的实验研究,主持研制球载大型硬X射线……[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