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公元116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公元1162年去世的名人介绍

1、郑樵 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11041162)
  • 郑樵
  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从兄郑厚到处借书求读,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之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著述据统计达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仅《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及一些零散遗文。其……[详细]
2、张玘 (?~1162)
  张玘,字伯玉(?~1162年),渑池县阳壶人(今洋湖村)。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张玘变卖家产,招兵数千,跟随京西北路安抚制置使翟兴抗击金兵。当时,金兵从距渑池城西北45里之白浪渡口长驱渡河。张玘率兵阻击,把金兵打得人仰马翻,落水淹死者不计其数。保卫了黄河南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张玘积功补武翼大夫。 绍兴元年(1131年),金国大将高琼率兵攻取商州(今陕西省商县)。宋高宗命令制……[详细]
3、刘锜 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10981162)
  刘锜(1098—1162),字信叔,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 父刘仲武,熙宁时补官,积功为泾原路第一将、熙河路兵马都监。元符二年(1099),从王赡占领邈川城(今青海乐都南),建为湟州,刘仲武以功任河州(今甘肃东乡西南)知州。崇宁四年(1105),随高永年西征失利,降为西宁都护。大观二年(1108),从童贯征西,招降羌王臧征仆哥,收复积石军(今贵德西),以功受到宋徽宗召见,九子“……[详细]
  何召一(约公元1131-1162年),浮梁县高岭人,约生活于南宋绍兴年间。《高岭何氏宗谱》载:“其祖何茂,字完智,以文学任唐武宗会昌间(公元841-846年)初任河南通判,次任太平通判,后任节度使,同汪、许二总管巡行宣、歙、池、饶,道经浮东白水新正俨坑,见山青水秀,遂定居于此。”茂公之子何浚,字伯俊,见高岭风景优雅,嘱其子叔信迁居高岭。何叔信是高岭何氏之始祖。何召一为何叔信第九代孙,是发现和使用高……[详细]
5、楼铸 (10901162)
  楼铸(1090—1162),南宋鄞县人。初为婺州幕僚,约绍兴八年至十二年(1138—1142)任於潜知县(今属临安县)。着力农事。绘就《耕织图》2卷,进呈宫廷,后由翰林院精摹流传至今。金华宋濂题识曰:“四明楼铸,字寿玉,时为杭之於潜令,乃绘作《耕织图》,农事自‘浸种’至‘登廪’,凡二十又一;蚕事自‘育种’至‘剪帛’,凡二十有四。且各系五言八句诗于左。未几,铸获召见,遂以图上进云。”此为研究宋时农业……[详细]
6、胡宪 (10851162)
  胡宪(1085~1162),字原仲,崇安县籍溪(今属上梅乡)人,胡淳之子。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学界称之为籍溪先生。幼年从学叔父胡安国。他与刘勉之、刘子翚都是朱熹的老师。胡宪于绍兴中以乡贡入太学,当时查禁伊洛之学,他与乡人刘勉之暗地传抄背诵。不久返回崇安籍溪,耕作卖药,供养父母,品德传闻朝野。绍兴六年(1136)诏赐进士,授左迪功郎、建州教授。后以亲老请准回乡,奉祠南岳庙。时值秦桧当权,他无复出……[详细]
7、陆贺 (10861162)
  陆贺(1086~1162),字道卿,江西抚州市金溪县陆坊青田村人。其六世祖陆希声,江苏吴县人,曾是唐昭宗宰相。五代末,四世祖德迁因避乱搬至抚州,定居金溪青田,成为金溪青田里(现属陆坊乡)人,亦为金溪陆氏祖。贺累世义居,治家严整,安贫乐义,远近闻名。其家,长者为家长,择子弟分任各事,各业有主,井井有条。食指千余皆遵约束,全家合爨200年如故。有子六:陆九思、陆九叙、陆九皋、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皆……[详细]
8、楼璹 (10901162)
  又名楼璹,一字国器。鄞县(今浙江宁波)人。生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楼异之子。以父任得官,初为婺州(今浙江金华)幕僚。绍兴三年(1133年)任於潜(今浙江省临安市)县令,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诗》45幅。绍兴五年(1135年),通判邵州。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知扬州。累官至朝仪大夫。绍兴二十六年,主管台州崇道观。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详细]
  刘望之,字观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人,宋绍兴(1131-1162)进士。官南平军教授,任期文化丕变,后迁秘书省正字。公余引吟,著《观堂唱集》己失,“名重一时。”存诗、词各一。……[详细]
  魏良臣(1094~1162),字道弼。高淳县淳溪镇南塘人。南宋大臣。宣和二年(1120年)进士,初任严州寿昌县令,后任吏部郎中,曾参与南宋“绍兴和谈”。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南下侵犯高邮。他奉旨出使金国后,金又派使到临安,双方达成以淮水为界的绍兴和议。是时,岳飞率军在堰城大败金兵,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朝廷内主战与主和派双方争论激烈,有人说魏良臣出使时曾向金兀术“再三叩头,哀求甚切”。……[详细]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